鲁中网

鲁中网

破解“成长烦恼”,高新区升级之路怎么走?

来源:鲁中晨报

2020-12-16 08:36:31


  28岁,风华正茂。

  今年是淄博高新区成立28周年。在历史长河中,28年不过一瞬。回望淄博高新区一路走来的清晰印迹,他们不仅在一片荒野上建成了一座高端产业之城、科技创新之城、人才集聚之城,更探索了一条具有淄博特色的高新区转型升级之路。

  高新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多年以来,全国各地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但也要看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演变,原来“高”不等于现在“高”,过去“新”不等于未来“新”,高新区发展也面临着“成长烦恼”。尤其在今天,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新区要走得更高更新,必须不断升级。

  高新区升级,“升”在产业。历史告诉我们,产业变革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改写了区域经济版图。这几年,淄博高新区聚力“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确立了“一核两城三区”的总体布局。“一核”即高新区核心区,“两城”即科学城和双创公园城,“三区”即智能制造区、综合保税区、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淄博高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了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先进陶瓷等高端专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蓄势待发。只有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前沿,不断破旧,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活力,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高新区升级,“升”在环境。在淄博高新区,开办一家企业只需两个小时,开办速度跑进全国第一阵营。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淄博高新区针对体制机制僵化、市场活力不足等“顽瘴痼疾”,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祛“痛点”、疏“堵点”、破“难点”,从试水“一枚公章管审批”到“1+N”审批制度改革,从“互联网+政务服务”到“限时办结”,创新创业创造的阳光雨露日益充沛,高新企业茁壮成长的环境日益完善。

  高新区升级,“升”在人才。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支撑,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淄博高新区大兴识才、爱才、进才、用才之风,勇于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既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也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贤会”。只有对各类人才充分尊重、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切实营造吸引人才、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不断释放创新潜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高新区升级,“升”在状态。人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手”。同样的政策,为什么有的地方成效显著,有的地方却不温不火?精神状态有差别,心气干劲有高低,是原因所在。“不怕苦、肯奉献,有韧劲、咬得住,爱学习、懂专业”,是淄博高新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签”,也是推动高新区不断升级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又到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爬坡过坎,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拿出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沉下身子、甩开膀子,积极投身新的历史进军,高新区一定就有新的更大作为。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如果说过去高新区凭借起点高、产业新、政策足,赢得了发展先机,那么,未来几十年,高新区还要拿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大众日报记者 孙秀岭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