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高青县青城镇小马家村因地制宜转变思路摘掉“穷帽子” 盐碱地建水库 “变废为宝”助增收

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1-03-10 08:56:08


 村里在盐碱地上建起的水库。

  马良打包汽车蜡刷。

  小马家村坐落在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北部,背靠黄河大堤,属于码头管区,大部分村民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村级经济比较薄弱,全年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却全村上下一心,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步伐。

  村容村貌大变样

  “以前村里的样子跟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我记得2011年的时候,村里的路上全是泥洼洼,孩子结婚连婚车都进不来。”青城镇北六合村党支部委员、小马家自然村党小组组长马清双回想起当年村子的窘状仍唏嘘不已,他告诉记者,“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当时村里道路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在小马家村中记者发现,水泥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绿化丰富多样,活动广场敞亮开阔,已不再是马清双口中的落后模样。

  “2016年水务局出资25万元在村内道路两侧修建了全长1600米的排水沟,同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绿化带长3300米。”马清双介绍,不仅如此,村里还新打5眼机井,为村民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近些年来,小马家村建设文明乡村和美丽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活环境。2013年,小马家村建设了一处标准化的村级办公场所,告别了以前租村民房屋办公的日子,并建成1000平方米高标准文体活动广场。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要过好日子、要过富日子的心情越来越迫切。”马清双说。

  如马清双所说,扶贫先扶志,有了要脱贫的意向,有了过好日子的决心,脱贫攻坚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转变思维抓脱贫

  由表及里,村容村貌的改变为小马家村持续发展赋予了“造血”功能,增强了他们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10月成立了双振粮食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当时就流转土地260亩。”马清双谈起合作社来喜不自胜。

  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为民服务能力,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合作社还购买了旋耕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在小马家村北侧200米处,有一片面积为40亩的盐碱地。经村委班子成员多次探讨并向上级汇报后,小马家村决定结合乡村旅游,将此处盐碱地改造成一座小型平原水库。工程建成后既能存储水源进行农田灌溉,又能养殖鱼虾等各类水产品,还能以此发展乡村垂钓旅游,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水库承包给村民,在不影响农田灌溉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经营、自负盈亏,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收入和脱贫工作贡献了力量。”马清双说。

  小马家村虽然村子不大,资源也相对有限,但将盐碱地“变废为宝”,这为他们开拓了增加收入和走向致富的新思路。

  “刷”出来的美好生活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中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就业困难,这也是造成贫困的因素之一。

  “我现在从事汽车蜡刷的对外销售工作,将成品汽车蜡刷打包好销售到全国各地。”小马家村村民马良正在打包发往河北邯郸的订单,这一笔等对方签收之后,他可以获得数百元的收益,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像马良一样,当地村民从当地突出产业或产业园中获得收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2015年底,青城镇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建设汽车用品产业园,打造了一个长期、稳定、高效的扶贫基地。”青城镇扶贫办主任耿起太表示,该产业园采取“基地+扶贫加工点+贫困户”的三级扶贫模式,产业带动和固定收益分红相结合,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奔康,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园区运转形式良好,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明显,所有扶贫项目均按时兑现了收益分红。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镇汽车刷厂也会给每户贫困户分红,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每逢中秋节、扶贫日、送温暖等节假日和活动,包村部门和包村干部都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凯 孙良栋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