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寻踪】恶石坞:被遗忘的中国“巴马”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8-13 08:46:00


  老洞宽阔凉爽,内有两股泉水汩汩流出,常年不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野餐,但也留下了很多垃圾。

  84岁的村民张德钦坐在村中老槐树前。他说,老槐树与村同龄,约有四百年了。

  张德祥的家建在山坡上,当时为了修筑地基,用了好几百斤炸药。

村碑后面的老树已经枯死。

  老屋门窗都十分狭窄,为了搬运家具,就在后墙上开了一个洞,待家具搬运入屋后,再用一块大石封死。

  老洞中的泉水流入村中,常年不断。

  村中残破的石屋。窗户上方的发券结构,是为了减轻来自窗户上方墙体的压力。

上恶石坞村一户村民家中仍在使用的橡胶洗衣盆,这种用废弃大货车轮胎制作的盆,现在已经非常少见。

  本版文/图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恶石坞原来是一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原石门乡驻地石门村以南四公里处。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村被一分为二:按居住地势分别称为上恶石坞、下恶石坞。

  据村民讲,村名缘于村南的一个山洞——老洞。祖先定居于此时,老洞周边地势险恶,沟深林密,乱石嶙峋,故定村名为恶石坞。据传,新中国成立初,村中尚有明万历年间观音庙碑一块。据此推算,明万历之前此处便有村落,距今应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下恶石坞村位于一条山谷的尽头,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欢快流淌,是博山西部石臼河的源头。据村里老支书张德祥讲,现在进村的路原先是河滩,是村民凿崖才修成了现在这条路。路旁的悬崖笔直,多处呈90°角,山崖之上便是上恶石坞村。

  由于受条件限制,村里房屋依山而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很少有朝向一致的房子,高高低低,纵横交错,根本谈不上传统意义的坐北朝南,反倒有错落有致的美感;二是有显著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村中房屋大多为两层,房脊高耸,台阶高大狭长,山墙雕饰多样,窗户造型各异。

  村中老槐树处是两条小溪交汇之处,左边的小溪尽头有泉,名“福岩泉”,右边的小溪则源自老洞内的两股山泉。

  村中街道狭长,青石板铺就,街下为溪,溪上多桥,桥呈多样,但更多的是石质拱桥,发券而成。个别石拱桥上还建有房屋。张德祥说,下恶石坞的桥,是淄博境内最多的,大约有20余座。

  由小溪交汇处向上行走大约20分钟,便到了老洞。老洞高约10米,宽约20米,深约30米,两道石缝中的山泉汹涌而出,与山洞密集、泉水优质的养生圣地广西巴马有些相似。

  据张德祥回忆,右侧石缝他们曾经钻进去探寻过,深可及百米,时狭时阔。狭处仅一人爬行可过,阔处则容十几人散站侃谈。此洞泉水终年不断,泉水指标优良,自古就有“神水”之称,老洞亦有“长寿洞”、泉水亦有“神仙水”别称。当地人把水管顺进石缝,引水而饮。

  因慕名前来的游客众多,在洞中游玩野餐,个别人随手丢弃垃圾,无人整理,弄得洞中脏乱不堪。前来游玩的两名驴友见状主动捡拾洞中垃圾带下山去。

  由于条件艰苦,下恶石坞的村民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体搬迁到了博山区白塔镇掩的村。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村民对村名也有了美好的期许,想把恶石坞改成阿石坞。但不管名字怎么改,改不掉的是村民对故乡的怀念。正如唐代崔护在诗中所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