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代表团赠牌匾纪念博山一战华工 8万字日记记录一战见闻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1-12 10:30:00


  比利时代表团赠牌匾纪念博山一战华工孙干 当年8万字日记记录华工一战见闻
  文/图 记者 赵博文 通讯员 刘岩 任宏
  2017年12月15日,比利时弗拉芒大区市长代表团一行11人到访山东省侨办,向73岁的一战华工后裔孙光隆先生赠送了一战欧洲华工军团100周年纪念牌匾,希望缅怀逝者,续写中比两国深情厚谊。
  孙光隆的爷爷孙干是百年前赴欧的中国华工之一,在一战欧洲西线战场,孙干写下了《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两本日记,用8万字记录一战期间赴欧华工的生产生活、战场见闻及对国家、民族的思考,已成为研究一战和华工历史的珍贵资料。值纪念一战欧洲华工军团10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孙光隆家中,听他讲述了一战华工军团亲历者——孙干的传奇故事。
  孙光隆向记者展示日记中的内容。小图为日记手稿复印件。
2017年12月15日,比利时波普林洛市市长克里斯托夫·德亚盖向孙光隆颁发刻有孙干头像的纪念牌匾。 资料照片
  瞒着父母踏上万里征途
  两年多华工经历写成8万字日记  
  1917年7月23日,青岛港一声洪亮悠远的轮船汽笛声将孙干的思绪拉回现实,他的心中对家人仍有放不下的担忧。
  此次孙干赴法旅程的准备阶段可谓曲折,当时在老家山东淄博任博山县教员的他,是孙家唯一留在本地的儿子,由于父亲是私塾先生,家境尚可,从小孙干的兄弟们便各自外出闯荡,大哥在当时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前往日本留学;二哥、四弟分别在湖南、苏州经商,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孙干留在博山教书。兄弟尽皆在外,也让孙干心生憧憬。任教员后他又在济南进修过三年,看到书中对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描述,他迫切地想出去“开眼看世界”,但留守老家这份照顾双亲的责任,让心有远志的他难以出行,出国考察一事便成了孙干心中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
  1917年的一天,孙干经过博山县城门口时,城门上的一张告示让他看到了机会。告示上写着,由于一战期间欧洲战局紧张,英法等国将从中国招募大量华工前往欧洲,进行后方铁路、公路、桥梁、战壕的修筑及农业生产,每月发放10个大洋的工资。这让孙干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时,10个大洋足够买全家人一年的口粮,恰逢在外经商不顺的四弟近日已回家,孙干考虑周全后,便告知妻子将远赴法国。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孙干瞒着父母,叫上四弟一起前往山东华工招工局的周村站点,他告诉弟弟:“去了如果成功,你便回来告知父母,妥善照顾;如果不行,我们再一同回来。”
  赶到周村的两兄弟看到周村火车站已是人满为患,在此进行初检的英国工作人员将手中的竹签派给获得认可的华工应征者,而身高171厘米、一直从事文职的孙干因看起来太过瘦弱连续两次落选,怀揣出国信念的他来到负责登记入选华工的威廉姆士前:
  “我想参加华工,但是一直没有选上。”
  “去了都是干力气活,你可以吗?”
  “别看我瘦,在家里经常挑担子,没问题。”
  “如果反悔,我们可是要罚手续费的。”
  “没问题,绝不反悔。”
  就这样,孙干跟随华工队伍坐上了周村至青岛的火车,随后赶到沧口,并在此处再次进行了体检。体检通过的华工会获得一个戴在手上的铜镯子,镯子中便是个人信息,这便是他们当时出国的“护照”。“63484”号,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便是孙干的“护照”。
  两年多华工经历写成8万字日记  
  当时奔赴欧洲的华工队伍,大多数是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组成。孙干曾在日记中描述,“殊不知华工中多数虽为忠厚农夫,而流氓匪类亦为不少。”他们工作之余,往往聚众赌博。为遏制这种恶习,孙干自发在华工群体中以各种形式宣传赌博的危害,写了多张告白书,寄给华工各队,以警醒赌博者。字字诚恳的告白书让不少华工远离赌博。
  时间一长,孙干渐渐成为华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不会写字的华工让他代写书信,有困难都会找他帮忙。他倡议大家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尊严。在他的感召下,当地华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出色完成了战场上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国家赢得了尊严。
  为了考察国外的教育情况,孙干在工作之余多次来到当地学校。在一篇日记中他提到:在当地一所学校,学生演算题目争先恐后,顾不得做其他事,回想起自己在国内教授学生,却未见过学生能够如此用心。这让孙干产生了回国办学治学的强烈愿望。
  “九十四节,坦克车之行动”“第一百零九节,飞机之种类”“第一百二十七节,掘深战壕”“第一百三十四节,法人之耕田”“第一百三十八节,美国之军队”……8万余字的蝇头小楷,孙干详细记录了2年多来在欧洲的所见所闻,一战时期欧洲地区的军事对垒、先进的武器装备、当地的教育风俗,均被他记录下来。1919年11月16日,孙干与赴欧参战的华工们乘船回国,对他来说,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份最珍贵的物品,那便是随他归国的《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两本日记。
  日记辗转得保存 成珍贵史料
  据孙光隆介绍,回国后的孙干,先后在博山区考院小学、原博山矿业小学、原博山进德小学任教,70岁高龄时被聘为原博山税务街小学校长。孙光隆说:“爷爷生前一直想将日记成书出版,可直到1961年爷爷去世,这个愿望也没实现。”
  “‘文革’时家中两屋子书全烧了,这两本日记虽然不舍得烧,可家里也不敢留,我父亲连夜用旧报纸包好,送到时任博山区政协秘书长郭鲁瞻手中,请他代为处理。”孙光隆说,1983年他在原博山电力技校当老师,恰巧郭鲁瞻的儿子也在此教书,孙光隆记起旧事,赶到张店郭鲁瞻家中,得知日记仍保存完好时,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拿到日记,孙光隆开始抽空整理文稿。据孙光隆的爱人李凤莲回忆:“他白天上课教学,晚上整理书稿,因为日记是半文言文,有时还得对着字典查,一宿一宿地整理。”
  1992年,淄博市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一战华工文史资料,《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两本日记在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孙光隆一年多时间的梳理终于整理完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成书计划一再搁置。2009年8月,通过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在《淄博文史资料》第十辑将文稿印刷成书。不久,一战华工后代联谊会的李俊清将此书带至欧洲。由于一战期间赴欧华工的文史资料十分稀少珍贵,这两本日记在欧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引起了轰动。
  据统计,一战期间赴欧的14万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山东。战后约有11万华工陆续回国,3000多名华工在法国定居,约2万名华工埋骨他乡,法国和比利时现有华工公墓69处,安葬了1874名华工,其中欧洲最大的一战华工墓地——诺耶华工墓园安葬了842名华工,隆格奈斯英军公墓安葬了89名华工,吕曼盖姆华工墓地安葬了75名华工。
  2017年12月,山东华侨会馆的邢红霞主任到博山拜访了孙光隆,希望能馆藏孙干的部分资料,更希望收藏华工日记的手稿,以永久纪念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博山区外侨办主任任宏表示:“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反映出博山人对外开放交流的思想和与世界对话的理念早就流淌在血液里了,势必激励后人不断开创与世界对话的新篇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