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午,博山上瓦泉村榛子育苗基地,村民们正在给榛子树苗浇水。
文/图 记者 王丽 通讯员 于方雷 刘新宁
3月29日,博山区八陡镇大黑山后村党总支书记张道中笑眯眯地看着村里的耕地:“一样的地,林菜套种一亩能抵过去一亩半!”今春起在该村富硒金米园区种植了西梅、桃、樱桃等果树,套种了土豆、甘蓝等蔬菜,今年仅土豆一项亩产就能收入3000元,3年后西梅、桃、樱桃等挂果,亩产最少又能收入1.5万元,是传统的粮食种植收益的4倍,而这只是淄博经济林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春以来,淄博市以实施“3322”林业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林建设,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改善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据统计,今春以来,淄博市已栽植桃、大樱桃、大榛子等经济林基地1.1万亩。
模式创新
打造升级版经济林
对于发展经济林基地,淄博市决策者有着深刻的理解:建立现代化园区,必须紧贴地方实际,寻求模式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条件和生产标准,强化产业化水平,才能从根子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淄博积极实施经济林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战略,通过扩大规模,引进良种,精深加工,提升档次,获得明显经济效益。
3月29日上午,记者在沂源县金源桃果蔬专业合作社看到,行距、株距整齐划一的桃树成方连片,随山势起伏;储水池、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农业机器设备一应俱全……现代农业园区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据了解,沂源县金源桃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期)是通过流转草埠一村、草埠二村、草埠三村、西官庄村等四个村的土地180亩,投资200万元成立的,主要发展黄金桃为主的绿色产业。
专业合作社投资人之一耿国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在东里镇种了10年的黄金桃,有技术有经验,黄金桃根本不愁销量,一斤能卖5元钱,收益非常可观。”耿国军告诉记者。
而在博山上瓦泉村则从今年春季起发展起了榛子育苗基地。3月29日中午,记者赶到上瓦泉村时,村民们正在给榛子树苗浇水。“这是一片近400亩的育苗基地,榛子树种得比较密,以后生出的根就能成为新的苗木,大概一棵榛子树能生出10棵苗木。我们力争到2019年以上瓦泉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发展榛子产业万余亩。3年后生产的榛子果实,通过游客采摘和深加工业带动整个博山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博山区上瓦泉村相关负责人对榛子发展信心满满。榛子有“坚果之王”之称,上瓦泉村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帅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年龄榛子,亩产达500斤以上,这就是1万元的收入。“可以说榛子全身都是宝,鲜榛子30元/斤,就连榛子叶也可以入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疗效。”
农民受益
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收益好的产业不仅可以为村里留守的年纪偏大、劳动力较差的人找到家门口的挣钱机会,更为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找到了门路。“以前挣钱主要靠出门打工,罪没少受,钱没多挣,家人也没空照顾。现在有了园区,在家门口就可以脱贫致富了。”3月29日,在博山区大黑山后村富硒金米园区工作的尹玉贞告诉记者。
尹玉贞今年70岁,但身子骨结实。“按日结算,一天80元钱。平时浇水、施肥,收入比种一年地强。”尹玉贞告诉记者。
由农民到企业员工,农民的身份得到了根本转变。在博山区大黑山后村富硒金米园区,已有30多名农民完成了从纯农民到园区员工的身份转换,其中包括贫困人口。他们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就能够领到平均2000元的薪水。
据悉,为了推动全市经济林建设走上高效发展之路,淄博市高标准规划。根据全市林业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将经济林建设任务落实到了地块,对树种选择、种苗管理、整地施肥、种植技术等方面都制定了技术规程,确保了经济林建设成效。同时,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实施,更是激活了淄博市经济林基地建设的“一池春水”。
淄博市政府对预算内经济林发展,每亩补助180元。淄川区对规划范围内种植连片的经济林或者新发展池梨连片10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每亩补贴1000元;其他区域新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连片10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每亩补贴700元;淄博池梨老树复壮,每株每年补贴100元。临淄区对新发展的集中连片100亩以上山区特色经济林大户进行补助,经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500元。沂源县对老果园连片提升改造200亩以上,经核实后,提升改造投入按每亩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按每亩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如今,经济林基地已经成为了淄博农业实现新发展、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增速器,经济林发展也成了淄博“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道绚丽风景。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