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在最冷的夜里伸出最暖的手——“淄博救助,城市温度”

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

2021-01-08 15:15:33


  数九寒天,他们为露宿人员取暖;最冷的夜,他们为流浪者送去最后的守护;他们用身体挡住吹向困难群众的寒风,他们的出现,让淄博这座城市在寒冷的冬季滚烫异常。在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穿梭于主城区的大街小巷,为流浪者送去温暖,让城市变得饱满、沸腾。

  淄博的这个冬天很特别,特别冷也特别温暖。1月7日晚,淄博最低温度下降到-19℃到-21℃之间,今年将会是36年来淄博最冷的一个冬天。可与此同时,寒冬的街头,有这样一群逆风而行的人,他们顶风霜冒严寒,与刺骨的冷风为伴,奔走在夜色中的淄博街头,他们走大街穿小巷,急切的寻找着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的身影。他们拿着手电、抱着棉衣、扛着食品,低头寻找着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越是阴暗背风的地方越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在寒风中他们也冻得瑟瑟发抖,呼出的白气把他们包围,在周围灯光的映射下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天使,他们是淄博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夜查人员。

  “救助人”心中有张活地图

  每年冬天,在淄博街头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严寒里、风雪中,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穿梭于主城区的大街小巷;高架下、桥洞里,他们与流浪者并肩而坐,耐心劝说;他们24小时守候在救助一线,随时为需要帮助的求助者依法提供服务,他们为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流浪人员、困难群众送去关心和温暖。由于每天不间断地巡查走访,中心城区、文昌湖区、经开区、高新区范围内,哪一条街道、哪一个桥洞、哪一片绿化带住着哪一位流浪者,“救助人”都如数家珍,就像是在他们心里都有一张活地图。

  1月7日,小寒的第二天,夜里,-19℃的风吹皱了城市的喧嚣,吹息了人们逛街的激情。冷清的街道上,商店早早就关了门,没有了往日的熙攘和繁华,偶尔见到的极少的行人也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匆匆而过,就连出租车和私家车也比往常少了很多,路边光秃秃的树枝在路灯的照射下显得尤为孤单,仅存的几片树叶也在寒风的肆虐下瑟瑟发抖,一切都像是被冰冻了一样,冒着凉气,透露着严寒的凄凉。

  夜晚10点左右,市救助服务中心的救助车在主城区大街小巷巡查了一遍后,再次回到了位于火车站附近泰兴大酒店南侧的小巷子里,市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从车上跳下,径直朝巷尾走去。

  他的心中牵挂着一个人,那就是曹某涛。曹某涛老家在沂水县道托乡曹河村,在淄博靠打零工度日。如今的他露宿街头,寒冷的夜里只身卷缩在一家银行的屋檐下,一张简易的床垫和几床厚厚的被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冷吗在这?怎么在这睡呢?”见有人来了,刚刚睡着的曹某涛不情愿地漏出半个脑袋。

  简单询问后,曹某涛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愿意离开这个他眼中的“熟悉的环境”,市救助服务中心救助科科长刘亮上前递给他一张救助联系卡,放下一顶棉帽和一些食物,临走前告诉曹某涛:“刚才给你的救助联系卡上有我们中心的电话和地址,怎么去也说的很明白,有什么需要可以给我们打电话,过几天我还会来看你,希望你能跟我们回去。”今天已经他们今年第6次来看望曹某涛了,每次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说,曹某涛都不愿意到救助中心求助,理由是怕耽误打工挣钱。

  这样的城市里,有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一刻不停的在街边寻找着露宿人员的身影,用真情劝说着他们接受救助早日返乡。

  把时间留给了素不相识的流浪者

  夜里9:30,大家正在忙着搜寻露宿人员的踪迹,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建霞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年仅6岁的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她赶紧接起来:“妈妈!妈妈你在哪?你怎么还不回家?我想你,妈妈!”电话里响起了女儿委屈的哭喊声。“好宝贝,你先别哭,妈妈正在外面工作呢,妈妈在外面帮助那些没有家的可怜人,宝贝你乖乖睡觉,我很快就回家了,啊!可不能再给妈妈打电话了。”没等女儿说完她就匆匆挂断电话,她没有丝毫的迟疑,跟随着其他人一起往前走去。孙建霞后来说,女儿打电话的这个时间已经是她该睡觉的时间了,平时都是她哄着女儿睡觉,因为今晚参加夜查,不得不提前把女儿放在姐姐家里。孙建霞说,在电话里听到女儿的哭泣她也非常心疼,但作为一名救助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天气里就要以夜查工作为重,以保护服务对象为重,以完成兜底保障任务为重。孙建霞还说,自己只是市救助服务中心的一员,中心所有工作人员都一样,心中装着服务对象、心中装着集体,家庭的困难往后放、个人的安危抛两旁,有的同事可能连续一个星期都在中心的岗位上。面对今年的极寒天气,他们进一步提升昼巡夜查频次,标记处露宿人员经常出现的地点,他们用脚步丈量我们城市的长度和宽度。这样的夜晚对孙建霞而言再寻常不过,对于每一位救助工作者都是家常便饭。

  救助工作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他们不是在救助中心守候,就是在巡查或护送受助人员返乡的路上,为了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这些救助对象,他们昼夜奔波在路上,他们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给了那些与自己素未谋面的救助对象,留给自己家人的时间却很少。

  寒夜里最后的守护者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街头露宿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不愿意接受救助的“顽固分子”,王某夏就是其中的代表。当天夜里,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火车站南广场外的废墟里找到了王某夏。只见他在一间自己搭建的小棚子里蜷缩成一团。“这儿太冷了,跟我们回救助中心吧。”刘亮劝他。“去那儿干嘛!我才不去!”王某夏坚持不走。

  “现在怎么生活?怎么吃饭?这么冷的天你自己在这里太危险了。”工作人员多次劝说,王某夏始终不愿离开。无奈之下,救助人员只能叮嘱附近的值班保安,多多留意。“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救助的时候,请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我们24小时随叫随到。”刘亮说。

  记者有幸和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夜查,见证了这个淄博最冷的一天夜里的艰难任务。从北边的大张劳务市场到南端的山铝厂区,从东边的花山脚下到西边的文昌湖边,工作人员一寸一寸仔细搜寻着。在建工地、ATM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每经过一个地方他们都停车搜寻,下车两分钟的时间,就会感觉浑身上下都被低温包围着,从头顶到脚底没有一丝热乎气儿,拿手电的手冻得发抖,就连手机也冻得反应迟钝连拍照都困难。

  寒冬的夜里,市中心的商铺大都已早早打烊,城市褪去了繁华,却因为有这一群救助人的存在而依旧饱满、滚烫。11:20夜查结束时,出发前刚充满电的手机已经发出了电量低的报警声,他们揉搓着冻僵的双手,捂着已经失去知觉的耳朵,支撑着沉重的眼皮,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返程。一路上,他们眼睛还是不离道路两旁,商店门口、ATM机里头,再看一眼有没有露宿人员的踪迹,再扫一圈,以免错过没有发现的人员。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常说:“他们(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有权利不接受救助,但我们有责任及时发现及时劝导。”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作为民政人,作为救助管理机构的人,我们有责任为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和困难群众依法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一边是工作人员的劝慰,另一边却是露宿街头人员固执的坚持,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我们从不放弃对流浪人员和露宿人员的关注,我们愿意牺牲自己的温度提升整个城市的温度,希望我们的坚守能够守护这些露宿街头的特殊人员的安宁。”市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凌晨0:20,参加夜查的中心工作人员唐功琛回到家,半夜到家似乎早已成为救助工作者的习惯。为了确保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冬季的长夜里,救助服务中心夜查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他们毫无怨言的投入到八小时之外的另一个八小时工作中,因为他们肩上扛着的是救助的重任,他们心中装着的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手里握着的是露宿街头人员生存的希望,他们就是这群城市里逆风而行的救助人。

  通讯员 吕志远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