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1-02-02 09:09:02
擀好的水饺皮抖开之后十分漂亮。
孙丽芹正在擀水饺皮。
一个面团能出100多个水饺皮。
大皮儿的博山水饺在淄博乃至山东都仅此一家,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1月28日早上,记者来到淄博市博山区城西街道办太平社区,68岁的孙丽芹正在擀饺子皮儿。当地正在引导居民重拾传统,寻回年味儿。
博山水饺里的“天圆地方”
“这一张大面皮,能出100来个饺子皮。”阳光照在孙丽芹家的阳台上,“沙沙”的响声中,她只用了十来分钟,就把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面团,擀成了一张直径一米、薄如蝉翼的面皮。
软粘的面皮在孙丽芹手里,就像一张爽利的白纸。这手绝活,干净利索。过去,这可是每个博山家庭主妇的必备技能。
孙丽芹说,这擀皮的活儿,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她十二三岁就会擀皮儿,为了学擀皮儿,也没少受委屈。“和面也有窍门,要先打上一个鸡蛋,这样和的面更筋道。”孙丽芹说,和面要稍微硬一点,这样虽然擀起来费劲,但吃起来口感更好。
博山水饺讲究“天圆地方”,水饺皮先要擀成直径超过一米的圆形,之后,再切成上宽下窄的方形。让记者惊讶的是,孙丽芹用擀面杖把直径一米的面皮挂起来,抖了一下上面的面粉,这么薄的面皮竟然没有扯破。
三鲜馅儿藏着老味道
“要吃地道的博山水饺,就得自己擀皮,自己调馅。”孙丽芹说,不光是考虑到疫情的因素,更要紧的是,为了这口地道的博山水饺。
“我母亲今年101岁了,今天早上包完水饺,我还要赶到她家里做饭。”孙丽芹说,老母亲喜欢吃肉三鲜的水饺,今天这样的水饺,老人能一口气吃五个。
博山水饺除了皮儿讲究,馅儿也有独到之处。
上世纪30年代初,博山人石玉璞在孝妇河畔开了家饭店,因为经营的水饺馅大肉多,加之为人厚道,童叟无欺,石蛤蟆水饺的名声逐渐享誉当地。以至于很多外地人认为,来到博山,不吃一碗石蛤蟆水饺,就算是白来了。
石蛤蟆水饺的馅儿,也成了博山水饺的正宗。
孙丽芹家包的就是地道的博山三鲜馅儿的水饺,主料是猪肉、木耳、海米和韭菜,调料有花椒皮水、葱姜末、酱油、耗油和白糖。
“我今天一早就去绞了点肉馅,肉馅要放点花椒皮水,主要是为了去腥。”孙丽芹说着,依次放入木耳、海米、葱姜等,“韭菜在放进去之前,先倒点香油,这样能锁住水分。”
三鲜馅儿调制完,混合着花椒、猪肉和韭菜的香味,就溢满了整个厨房。
包水饺也是一门技术,四四方方的饺子皮,一头卷住肉馅,顺势一裹,两头对捏,一个两角高挑的元宝造型就出来了。博山水饺的元宝造型,更有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
重拾传统,寻回年味
当天,恰逢太平社区发福利,每家每户一桶花生油、一袋大米、一箱藕和50斤面粉。
“正好,今天可以试试这新面粉,看看包出来的饺子味道咋样。”来送福利的太平社区居委会干部李林一进门,就跟孙丽芹讨论起了包饺子。现在,很少有人能擀得了这种饺子皮儿。如果想包水饺,楼下的超市就有卖皮儿的,虽然省劲,但似乎少了些味道。
其实,关于饺子的话题,也是对传统年味的探寻。
“我们发面粉,除了让居民享受福利,也想让大家体验过年的喜庆气氛。全家人在一起擀皮儿、包饺子,年味就有了。”城西街道办帮扶干部杨艳玲说,“平时忙于工作就算了,但传统的春节,该麻烦,就得麻烦一点。自己擀皮儿包水饺,吃起来才有年味。”
杨艳玲告诉记者,今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也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在社区帮大家一起寻找传统年味。
近年来,博山区城西街道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寻找传统年味,就是社区文明实践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张海锋 曹锦彤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