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厚道齐地 美德淄博⑦ | 左文平:戎马卫家国 一生报党恩

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1-12-02 09:17:48


  编者按:

  几天前,暖心阿姨为深夜求职小伙送热饭菜,让淄博人在全国“圈粉”。这样的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是对厚道齐地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下淄博人的行动自觉。

  鲁中网即日起开设“厚道齐地 美德淄博”栏目,寻找“凡人凡事”,讲述淄博人的温暖故事;挖掘“齐地往事”,厚植淄博历史长河中的深厚人文底蕴;小品“评古论今”,让传统文化之光照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左文平是沂源县税务局一名离休干部,他出生于1932年,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1976年,左文平转业回到沂源后,撰写了《激情岁月》《沂河之子》等书刊弘扬革命精神,从一名老兵转身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从军至今扶危济困不间断

  1952年,左文平拜托回国结婚的战友从辽宁省安东市买了200本笔记本、200支铅笔带回朝鲜,在帮助驻地村庄整修好了多处小学、修理好桌椅凳子后,把本子和笔送给了那里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建设美好的明天。

  在左文平等老一辈革命者眼中,军民鱼水情已经融入血液。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一家亲,帮助老乡建房子、搞生产,这一路走来,扶危济困,关爱他人已经成为了左文平眼中党员的“必修课”。

  1976年,转业回到沂源的左文平首先想到的就是报恩,感谢这几十年来村里人对家人的帮助和照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看到村里还是土路,左文平带头捐钱修水泥路;村里架电,买变压器有5000多元的资金缺口,他二话没说就掏上钱;村里盖办公室,他交上2000元的“赞助费”,建好了,家具和椅子又是他添置的……这些年,大到修路、架电,小到给每位老人购买羽绒被、蚊帐、拐棍、收音机等生活用品,他为村里人办得妥妥帖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看到有的农村学生上不起学,左文平开始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困难学生。1979年,左文平资助了邻村一名困难学生,学生家长见他一次就谢一次,让他很是为难,为了减轻受助者的心理负担,他开始到民政部门寻找需要资助的学生,把捐助的衣物和钱款请民政部门转交。

  本以为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可还是有人找上了门。上世纪九十年代,沂源县东里镇的两名学生通过大学收到的邮件地址找到民政局,问到了左文平的地址,登门表达了感谢。于是,左文平开始通过看报纸和新闻搜集需要资助的学生姓名和学校地址,匿名寄衣服和钱。

  捐资助学仅仅是左文平热心公益的一个方面,关心别人、关爱大家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天气冷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农村老人有没有厚衣服穿。2019年10月份,沂源县南鲁山镇车场村的老人就收到他捐赠的70多件衣服。东北水灾,他把儿女们过生日送的皮大衣、羽绒服等衣服捐给了灾区;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多年下来,快递小哥已经成了左家的常客。左文平的工资卡上没有多少余额,他说这多亏老伴的理解和支持,她是自己的终身“战友”。

左文平正带着学生们参观抗战时期的老物件。 资料照片

  义务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1992年10月,左文平从税务部门调研员的位置上离休,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老人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但有一件事却让他寝食难安——他想起了战友的嘱托。

  “我们都是大老粗,没上过学,就你是个文化人,你这个做排长的要是活着,就把我们的经历写本书,留给后代。”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对左文平说的话,他一直没有忘记。为了完成战友们的遗愿,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左文平开始着手写书,一系列难题接踵而至。

  参加革命前,左文平只上过两年小学,虽然后来在部队学习过文化知识,但他没有写作功底,更何况几十年过去了,要把当年的情况一点点从脑海里梳理出来,对于年近七十的老人来说,谈何容易。儿女们为了他的身体,也反对写书,生怕他想起战争年代的事情,一激动身体出现状况。

  面对家人的不支持,左文平开始了“抗争”。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用无声的抗议换来了家人的妥协。家人还为他买来了字典。

  从此,左文平开始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征程,不会写的字,他就查字典,时常为了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查找,有时候还跑到学校里请教老师。可是左文平自己不会标注标点符号,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候,读过高中的老伴曹建云默默拾起草稿,当起了他的写作秘书。

  为了准确再现当年的事件,左文平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重走战争路,寻找过去的战友。儿子儿媳开着车带着左文平和老伴回到了他以前战斗过的地方,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市。每到一处寻访,他都仔细记录下来,每次找到一个还在世的战友,就如同见了久别的亲人。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左文平在英烈名录中看到昔日战友的名字,回忆起当年的战斗,他流下了热泪,心情激动得昏厥了过去……

  左文平一点一点艰难前行,终于,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被真实还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跃然纸上。

左文平正在跟老伴讲解曾经获得的荣誉。 资料照片

  在翻烂了四本字典、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后,历时13个春秋,篇幅90余万字的《激情岁月》于2006年出版,记录了从抗战到全国解放,左文平和战友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战斗经历。书籍出版后被多家市级档案馆收藏。

  写书不仅仅是完成战友的遗愿,更多的是要号召年轻一辈传承革命精神,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写书的间隙,左文平做起了志愿者、红色宣讲员,进机关、进工厂、进学校,宣传党的政策,讲述战斗故事。左文平说,那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是无数战友们的共同经历,他要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抗战历史,知道那些浴血奋战的故事,了解新中国是怎么成立的。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把我们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此外,左文平还把收藏的上百件与革命有关的文件、物品无偿捐赠给沂源县档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左文平的家庭获得了“五好家庭”荣誉。 资料照片

  带动身边人乐于助人

  1948年,左文平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永远跟党走”是左文平在心里默默许下的誓言。

  从入党五十周年开始,左文平每一个十年都会向党组织缴纳一笔大额党费。2018年入党七十周年,他一次性缴纳了1万元党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年近九旬的左文平又把1万元现金送到了县红十字会,助力武汉战“疫”。他说,为国出力是一个军人的荣耀,抗击疫情不能少了他这个老兵,如果年轻个几十岁,他也和大家一起去武汉支援。

  在捐款的同时,左文平还告诫儿女、孙辈要听党的话,不聚餐、不聚集,有能力的要多帮忙、多捐赠,不能给政府添乱。

  老兵左文平捐款的举动在当地传播起了一股正能量,沂源的退役军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志愿执勤、消毒消杀,成为全民战“疫”中最亮丽的风景。

  “从一名老兵到红色志愿者,他一直在履行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接收左文平史料的沂源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如是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