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聚焦农民增收致富①|稳粮增收算好农民“小账本” 数字赋能谱写“吨粮首县”新篇章

来源:鲁中网

2022-06-09 21:34:00


  编者按: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面对的一项现实考题。

  6月5日,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小麦夏收工作和数字农业项目建设时强调,要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不误农时抓好“三夏”生产,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淄博贡献。

  6月8日,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正式启动,鲁中网与大众网·海报新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淄博新闻网·博览新闻、中华宽带网·齐点淄博等6家网络媒体一同走入乡村深处,奔赴淄博各区县,实地探访农民增收致富新模式,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的秘密,并推出《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系列报道。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三夏”时节,麦收正酣。田野里一片金黄,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滚滚麦浪中来回穿梭,收获满满。

  6月8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实地探访小麦深加工,深入挖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梨花力量”。面对“种粮成本高、种粮收益少、种粮农民积极性低”的难题,作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桓台县是如何打开“破局”?农民是如何一步步增收致富?记者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江北第一个“吨粮县”的“梨花”力量

  记者一行来到时,公司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忙碌着,加工生产面粉、苗条等制品。“我们拥有制粉生产线2条,日处理小麦1000吨、年处理小麦30万吨,拥有挂面生产线2条,年加工挂面3万吨,小麦仓容达7万吨。”梨花面业总工程师吕春玲说。

  “原来的专用粉,大部分都依赖进口,这几年,我们在对进口小麦的使用、加工过程中,归纳了优质小麦的指标,及时提供给农业种植部门,让村民进行优质小麦的种植。”吕春玲告诉记者,“我们每年优质小麦的使用量近10万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进口,老百姓也增收创利,推动了农业种植不断地向前发展。”

  怎么更好地增加农民的创收,为农民谋福利?梨花面业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化,通过与种植户签订合同,指定其种植优质小麦,并在管理方面给予规定和指导,当小麦收割时,只要质量达到梨花面业的要求,便会优先被采购。

  梨花面业“稳粮增收”、农民增收致富的背后,是整个桓台县多措并举,努力谱写“吨粮首县”新篇章。

  以数字赋能推动“吨半粮县”建设

  桓台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数字赋能粮食生产全链条,加快“吨半粮县”建设,推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桓台贡献,算细算好农民的“小账本”,实现“粮钱双丰收”。

  据桓台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杨杨介绍,桓台县坚持把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7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能1720万公斤,带动群众年收入增加6770万元。

  “我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以村集体为单位,按照15元/亩的奖励标准,整建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率超过85%,流转土地后的农户就近到合作社、企业或种植大户基地务工,既拿土地流转收益,又领务工报酬,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杨杨告诉记者。

  种粮收益“保险”让农民种粮没有负担

  桓台县创新推出“土地全托”服务模式,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良种、药剂、肥料等农资全部实行统购,单病虫害防治一项,每亩能实现节本增收20元以上。

  同时,桓台县实施小麦“全成本保险+金融”、玉米“期货+保险”模式,为农民种粮收益上了“保险”,让农民种粮没有任何负担。不仅如此,集中推出强村贷、农耕贷、巾帼贷等系列惠民产品,截至目前,“鲁担惠农贷”提供担保业务1161笔,涉及资金总额54873万元,夯实了粮食生产的“支撑底座”。

  桓台县小麦深加工能力达100万吨,为了让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收益落到农民“口袋”里,桓台县与中化先正达合作打造3000亩“数字大田示范农场”,让种子质量、管理得到保障。同时,中化先正达与梨花面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小麦从“田间”到“车间”搭建“点对点”供给平台,可带动每亩耕地增加综合收益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