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聚焦农民增收致富⑤|走进淄博各区县、网络媒体在行动!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密码

来源:鲁中网

2022-06-11 17:29:00


  编者按: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面对的一项现实考题。

  6月5日,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小麦夏收工作和数字农业项目建设时强调,要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不误农时抓好“三夏”生产,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淄博贡献。

  6月8日,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正式启动,鲁中网与多家网络媒体一同走入乡村深处,奔赴淄博各区县,实地探访农民增收致富新模式,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的秘密,并推出《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系列报道。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6月8日,由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组织的“聚焦农民增收致富网络媒体在行动”正式启动,多家网络媒体组成采访团一同走入桓台县、高青县,先后探访了小麦深加工、城乡公益岗、黑牛养殖、轮作种植等不同的增收致富模式,深入挖掘淄博“三农”增收致富的秘密。

  稳粮增收算好农民“小账本”数字赋能谱写“吨粮首县”新篇章

  “三夏”时节,麦收正酣。田野里一片金黄,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滚滚麦浪中来回穿梭,收获满满。

  6月8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实地探访小麦深加工,此时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忙碌着,加工生产面粉、苗条等制品。

  “我们拥有制粉生产线2条,年处理小麦30万吨,拥有挂面生产线2条,年加工挂面3万吨,小麦仓容达7万吨。”梨花面业总工程师吕春玲说,每年优质小麦的使用量近10万吨,实现了稳粮增收。

  梨花面业“稳粮增收”、农民增收致富的背后,是整个桓台县的多措并举。据悉,桓台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数字赋能粮食生产全链条,加快“吨半粮县”建设,推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

  桓台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杨杨告诉记者,桓台县坚持把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57万亩,每年增加粮食产能1720万公斤,带动群众年收入增加6770万元。

  同时,桓台县创新推出“土地全托”服务模式,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为农户提供设施设备和技术指导。

  为了让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收益落到农民“口袋”里,桓台县与中化先正达合作打造3000亩“数字大田示范农场”,同时,中化先正达与梨花面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小麦从“田间”到“车间”搭建“点对点”供给平台,可带动每亩耕地增加综合收益250元。

  1900个城乡公益岗全员上岗!桓台县“兜底保障”稳就业惠民生

  “非常高兴能应聘上这份公益岗位,我每天上午8点到10点沿着河道巡查2个小时,碰到脏的地方、有污染的地方会及时清理干净。”6月8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桓台县起凤镇夏六村时,公益性岗位人员孙艳梅正在河道旁忙碌着。

  从4月1日起,正式应聘成为沿河生态巡查员的孙艳梅,主要负责夏六村范围内预备河河道约1000米的日常巡查、卫生清理等工作。“我干了七八年的服装厂,长时间一个姿势工作,导致了颈椎不是很好,刚好刚好咱镇上有这么个岗位,给了我换个工作和调整身体的机会,真的太好了!”

  起凤镇毗邻马踏湖,镇内河道管理战线长、面积大,巡查队伍力量薄弱,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今年,起凤镇借助城乡公益性岗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了24个沿河生态巡查员岗位,每天负责对分包的河道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有效缓解了河道管理压力大、巡查人手不足的困难。

  “根据湖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沿河生态巡查员24名,每村1名、专人专用。”起凤镇副镇长尹言太向记者介绍,目前,主要河道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更好地保护了马踏湖的区域生态环境。

  对于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村民,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城乡公益性岗位的设立,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工作时间短,比较灵活,村民不仅有了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

  据悉,2022年,桓台县计划开发1900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创设1350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创设550个。截至目前,1900个城乡公益岗位人员已全部上岗。

  年人均收入增长8万元!高青县黑牛全产业链让村民发“牛财”

  在高青仉家盒马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仉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邵明财正在给黑牛喂新鲜的草料。6月8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进行实地探访。

  “你们来晚了!一个小时前,这里刚刚诞下一只小牛,是合作社第172头黑牛,现在已经站起来了。”邵明财激动地说道。

  “2019年,我们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将700余亩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里统一经营。”邵明财向记者介绍,合作社负责种地,粮食收入全部归村集体,形成自给自足的内循环微产业链模式,最大化的降低了经营成本。

  2021年,仉家村党支部领办盒马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免费入驻纽澜地养殖园区进行黑牛养殖,目前合作社内有黑牛170余头。农户实行土地入股分红模式,1万元/股,每股500底金+收益分红,合作社收益的10%上交村集体,仅一年时间便为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

  据悉,村内70%的村民在纽澜地屠宰场及村里合作社务工,202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8万余元。

  今年以来,高青县紧紧抓住淄博市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机遇,以创建国家沿黄肉牛产业集群主导县为抓手,与纽澜地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推进黑牛产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发展。

  仉家村将依托黑牛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化合作社运营和分红模式,盘活集体资产,用好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光伏项目等方面实现破题,让村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

  种植户年收入达10万元!高青县“四种四收”土地轮作增效益共致富

  6月8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高青县花沟镇三利村,深入走进蔬果大棚,此时,瓜农们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颗颗新鲜的西瓜被瓜农们采摘、包装,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通过党支部领办高青县营丘瓜果菜专业合作社,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四种四收’轮作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三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告诉记者,目前,全村2900余亩土地轮作面积超过80%,耕地亩产效益提升1.3万余元。

  什么是“四种四收”,王文向记者介绍,“四种四收”模式是指2月底至5月底种植西瓜,亩产10000斤,收入约10000元;6月初至9月底种植玉米,亩产1500余斤,收入约1700元;10月初、12月底种植两茬耐寒高产菠菜,亩产4000余斤,收入约8000元;休棚2个月左右。

  “通过农作物轮作种植,耕地亩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种植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王文说,“目前,我们村从事‘四种四收’种植模式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3%以上,农忙时务工人员可达500余人。”

  通过推广试行“四种四收”种植模式,高青县花沟镇形成了以三利村为中心的模式,辐射周边20余个村3800余亩种植基地。

  同时,为更好抵御市场风险,三利村建立“1+X+N”产业联合体,镇基地运营商通过“冷链资源智慧交易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发布、仓储、分拣、周转服务,推动全镇4.6万吨果蔬从“卖当季”延伸至“卖全年”,走出一条高收益的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