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乡村振兴展风采·新农人|王吉新:栽下经济林,结出致富果 绘制乡村振兴博山画卷

来源:鲁中网

2022-10-06 14:13:00


  编者按: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9月23日,山东省“乡村振兴 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暨淄博市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高青县启幕。中共淄博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的“庆丰收 迎盛会 淄博乡村振兴展风采”采访同步启动,采访团先后走进淄博各区县,聚焦淄博农民丰收节展开专题采访。农民丰收节,离不开“农民”,更离不开投身于乡村事业的“新农人”,他们深深扎根于农村这片热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新农人”的力量。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通讯员 王平 张振蒙

  “我是从2011年4月24日开始担任村支书,当时村庄比较落后,通过这十年来的努力,在环境卫生、集体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吉新说,“当时村里的集体经济就是两三万块钱,现在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争取今年能达到30万元。”

  王吉新,现任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多年来,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曾荣获“淄博市乡村之星”“山东省齐鲁之星”等称号。在工作中,积极引进优质板栗新品种,推动板栗产业高接换头技术,成功提高了全镇板栗种植的效益。2013年5月,他成立畅源农产品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线上营销,逐步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

  栽下经济林,助力农民奔小康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一直是王吉新工作的目标。十年来,王吉新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率先垂范,通过发挥“一网三联”的作用,每件事情、每个想法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坚持做到公平公正。

  “之前我是做桔梗加工的,看到咱们村里老百姓连水也吃不上,村里也没有硬化路面,集体经济不景气,于是我就想来干干试试。我任村支书后,当年就投入了一百多万来修水、修路,半个月的时间村里就吃上了自来水。”王吉新告诉记者,怎样利用当地的资源来让老百姓增加经济收入,是他任村支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赵庄村主要种植玉米、地瓜和花生等农作物,当时经济林还非常少。为了让村民能够增收致富,2013年5月,王吉新成立了畅源农产品合作社,与合作社社员一同,到外地采购桃树苗、板栗树苗等新产品,把村里的闲置土地全部栽上了经济树,共30多万株。栽上经济树后,村两委开始到全国各地引进优质新品种,通过村里和合作社科学的管理,大幅地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优质新品种产品

  在充分利用池上镇2万亩板栗资源上,王吉新引进了黄蓬、青龙明珠、313等新优质板栗品种,建立冷库,协调整合板栗储存,以及品种更新工作,积极推动了板栗产业高接换头技术,成功提高了全镇板栗种植的效益。

  在成立畅源农产品合作社后,王吉新积极申报板栗、柿子“三品一标认证”,设计赵庄村“一村一品”工作,并大力推广猕猴桃产业,优化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适度发展软枣猕猴桃栽培。同时,他还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线上营销,确保丰产丰收、优质优价,逐步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

  “这两年,我们也在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2020年建设了投资5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建了一个大棚,成功产出了‘鑫畅源雪菇’。”王吉新向记者介绍道,项目在2020年当年实现了投产达效,全年共计出产雪菇4万余斤,实现营业收入20余万元,大大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在王吉新的领导下,赵庄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通过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成功完成无人机飞防山区实验,计划2022年购买3架大疆无人机(T30)、植保车等设备,利用所研发的技术,对周边区县展开有偿无人机飞防作业,从而提高经济附加值。

  “以前用喷雾器打药,一亩地需要半个小时,现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5分钟就可完成10亩地的喷洒工作,减轻了农民劳动的负担,同时还保证了喷洒效果,也减少了村里的财政支出。”王吉新在采访中说道,“对农民来说,用‘技术’代替‘人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减少了患病的几率,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打药,植保无人机具有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不受作物长势和地形限制等优势,作业时向下形成强烈旋转气流,在翻动和摇晃农作物的同时,可在农作物间形成一个紊流区,将农药喷洒到茎叶背面和根部。同时作业效率可以达到人工的30-50倍,节约农药能达到30%以上,有利于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此外,王吉新还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争取产业扶贫资金160万元,建设农家乐26套,年接待游客2万人,累计实现收益35.6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同时,王吉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山洪沟治理、省级美丽乡村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