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览新闻
2022-10-11 08:09:41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桂建明 李倩
十年来,淄博农业农村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
十年来,我市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品质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法宝,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村人居环境迎来巨变,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马不停蹄,数字化渗透到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愈加鲜明,引领我市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
50个人种的地现在3个人就能种
“以前村里种2500亩地,至少需要50个人。现在合作社种2500亩地,只需要3个人。”张善军,淄博军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谈及农业十年来的变化,他首推农业机械化,“10年前,农村机收率只有60%左右,现在机收率100%。不仅是收获,耕地、播种,也全都100%实现机械代替人工,原先近一个月才能干完的活,用机械,几天就干完了,效率高还好用,增产又增收。”张善军说,浇水、施肥、打药,大型喷灌机、无人机发挥作用,烘干机越来越多,以前全在场地上晒,现在50%走烘干了。
淄川区振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孙振海连连点头,农业机械真是“好帮手”,剩下的废弃物经过机械化“改造”,“还田”作肥料,“青储”喂牛羊,“粉碎”做菌棒,成功“变废为宝”,实实在在解决了大难题。
10年来,我市农机化高速发展,为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和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41%,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5%以上,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烘干,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畜牧养殖、林果种植、设施种养、农产品初加工、水产养殖等“全面”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化现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实现由“单一农机”时代走向“互联网+农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时代,是淄博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小麦玉米优良品种覆盖面积不断提升,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12年-2022年,全市小麦单产由430多公斤增长到450多公斤。2014年开始,小麦小面积高产攻关田均可达到800公斤以上。其中2022年桓台索镇睦和村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72.58千克,刷新了鲁中地区小麦高产纪录。
“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农产品品质提升,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段逢军,高青县田镇街道段家村的种西瓜能手,高青县逢军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是我市第一个种西瓜大棚的农民,这些年高青西瓜声名鹊起,他所在的合作社作为主产区,功不可没。“十年来,我们不断提升西瓜种植水平,品种选择小型西瓜,灌溉用滴灌,每亩用600斤豆面发酵作农家肥,授粉用蜜蜂,用从牛奶中提取的‘腐质酸’代替市场上含激素的页面肥,种出绿色食品认证西瓜,经济效益翻了好几番。”段逢军十分自豪:“我们现在正准备建设以礼品西瓜为主打的现代化数字农业发展基地,以后,点点手机就可以种植西瓜了。”
沂源县燕崖镇2019年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强镇,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围绕“种得好、销路畅、效益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大樱桃3.8万亩。
“一村一品”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十年来,我市每个村镇坚持做好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专注“一品”、“一品”带动“一村”,形成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截至2021年底,我市被认定为市级及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3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55个。燕崖樱桃、沂源苹果等被纳入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
数字赋能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十年来,我市农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产业形态从‘小特色’到‘大产业’迈进,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抱团发展,龙头带动,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方向。”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说。
桓台县通过开展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数字化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及特色小麦面粉生产加工项目,建立起自种业、生产、加工到物流销售至用户终端的完整的一条龙产业链条,依托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进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订单种植,实现产销衔接,订单生产面积达到80%以上。临淄区依托皇城、齐都、齐陵等为中心的设施蔬菜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齐城农业高新区为中心的农产品深加工区,实现蔬菜配送25万吨,出口加工蔬菜2万吨。
高青县通过山东沿黄肉牛产业集群建设,肉牛存栏达9.1万头,出栏6.2万头,产出牛肉产品1.8万吨,肉牛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34.6亿元。山东纽澜地食品公司通过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全面链接阿里数农、盒马鲜生高端平台,成为盒马鲜生在全国布局的首个全链路数字化肉牛产业龙头企业。
沂源县聚焦推动以果业振兴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数字农业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嫁接改造农业全链条、农村各领域,打造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应用场景25处,实现果园标准化、智能化管理。
自20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数字赋能、换道超车,积极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赛道”,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数字农业农村重大项目59个,推动数字技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广泛应用,重点打造粮食、蔬菜、黑牛(奶牛)、香菇、猕猴桃、苹果等6条数字农业产业链,塑造了一批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中以数字果园、七河数字车间、得益数字牧场等在多个省市实现复制推广。
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马踏湖区水环境改造,我们村的小河也由垃圾沟变成了清水渠,现在河道两旁,花草树木从春到秋各有其色彩,成了休闲好去处;村里以前小街巷多是土路,条件好的门口铺上砖,现在大街小巷全是水泥路,且都安上了LED灯,晚上和城里一样亮起来;村里用上煤气,柴火垛不见了;村民喝上了纯净水;旱厕都改造了;村里现在有5处健身器材,村民健身很方便……”说起村里十年来的变化,桓台县起凤镇鱼三村村民宋坤打开的话匣子根本关不住。
“乡村治理数字化,村民扫下二维码就知道村里的各项开支,村民明白,干部清白,全村心气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强了,村里志愿服务搞得热火朝天,文化活动接连不断。”鱼三村党支部书记巩波说,在上级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村卫生室、养老服务、长者食堂等服务设施越建越好,村民的获得感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场化运作率100%。全市现有改厕服务站112个,配备抽粪车220辆,管护保洁人员335人,基本实现管护服务全覆盖。截至8月底,全市新建“美在家庭”户1.03万户,“美家超市”基本实现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各级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达到30亿元。
乡村美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我市许多农村都把乡村旅游纳入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鱼三村也不例外。该村正依托合作社土地资源,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游客可吃住在农户家里,并跟随户主参与农家生产和生活,参加撑船、捕鱼、摘莲、采藕、放鸭、拣鸭蛋、编蒲草等乡村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