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齐观 | 文旅出圈要守好齐文化根脉

来源:鲁中网

2023-02-24 17:02:01


  鲁中网记者 孙蕊

  天气回暖,这个春天淄博文旅冲劲十足。2月19日“淄在逍遥·博览齐迹”2023文旅推介行动在红叶柿岩强势开幕,并且顺势而为抢滩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引客入淄”。沂源万人乡村游、全国顶尖高校建筑学师生云集颜神古镇、东方魔幻音乐剧《画皮》开演,市内文旅活动亮点频出。

  立足文化,方能致远;根植土地,始得丰茂。淄博文旅能叫得响、传得远,离不开这片土地上的流淌千年的齐文化。历久弥新的齐文化是淄博的文化根脉,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创新宝藏。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淄博文旅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守住、留住齐文化这个文化根脉。

  守护屹立千年的齐长城

  2月10日,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将构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这是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一个大手笔。

  齐长城,头枕黄河,脚踩大海,横卧于崇山峻岭之上。齐国故都——淄博的齐长城则尤具代表性,齐长城淄博段主线长约110.84公里,约占整个齐长城长度的六分之一,横贯淄博市南部山区,有着劈山关、烽火台等景点。2600年来,齐长城承载着齐文化的文脉内涵,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齐长城作为“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要任务是保护,特别是依法保护、分段管护。2022年9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淄博市将齐长城(淄博段)划分为“红段”“黄段”“绿段”3个类型,分级管护,建设了市级齐长城视频监管平台,创新开发“淄博齐长城”APP,对全市110多公里的齐长城遗址进行数字化管理,精准为淄博市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巡查员提供管理、巡查服务。

  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齐长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淄博文旅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齐长城脚下奏响农文旅融合“协奏曲”。齐长城沿线原山、鲁山溶洞群、牛记庵、五阳湖等旅游景区成为假日短途游的最佳选择;博山区红叶柿岩景区借助地形优势,打造出齐长城“靓”化夜游景观;淄川区梦泉村利用千年古村落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纵览劈山岭迤逦美景……

  留住传承千年的齐文化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需要载体来体现,遍布在淄博各地的大小历史遗址就是传承千年齐文化的最好见证。临淄区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众多考古遗址、遗迹。尤其是2022年,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学术殿堂和文化圣地,是齐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山东文脉之渊薮。

  对稷下学宫的考古发掘是一方面,依托文物古迹进行文化宣讲,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也是应有之义。稷下学宫遗址被考古确认之后不久,历史文化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首次以剧情类纪录片语言,描绘了稷下学宫150年的历史画卷。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将教科书中的诸子百家、文化先贤“请”到镜头前,用短短五集的笔墨,讲述了半部战国史,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纪录片可以通过镜头让扁平枯燥的历史具象化,那么博物馆里的文物则可以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一座齐文化博物馆,搭建起了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馆依托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文物3万余件,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通过沙盘、投影等现代化手段,将临淄的千年历史融于科技与光影之间,让游客如同时空穿越般,漫游于先齐、西周、春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