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一本厂志 揭开博山陶瓷的昨天与今天

来源:鲁中网

2023-08-02 10:05:3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陶瓷易碎,却是国之重器,更承载匠人们的美学造诣和技术工艺。烧制陶瓷的窑火在淄博的大地上燃烧千年,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从火中“窑变”,串联起博山这座山城的昨天和今天。

  曾经盛极一时的山东博山陶瓷厂,让博山陶瓷扬名海外,也在博山人心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即使厂区、窑炉已经淡出人们视野,但一本《山东博山陶瓷厂志》记载着红火的岁月。

  熊熊窑火

  “盘龙昂首舒身躯,彩凤展翅舞霞云。”这是工艺美术大师王长永记忆中的博陶(山东博山陶瓷厂),“我是1984年开始编写厂志,1989年定稿出版。那几年是博陶最红火的时候。圆窑、隧道窑、烤花窑里火焰不熄,烧制的陶瓷产品都出口海外。”

  为了编写厂志,王长永白天外出采访,晚上挑灯夜战,耗时5年,手稿写了52万字,最终经过删改定稿了这本21万字的《山东博山陶瓷厂志》。这本书记录了1950年——1985年期间山东博山陶瓷厂的生产、科研、经营的方方面面,市级、省级在修订地方志、行业志时也引用了其中的内容。

  在厂志中记录着博陶曾经的辉煌——

  1963年建成全国第一条煤烧日用陶瓷隧道窑,开始代替旧式圆窑;

  1991年,博山陶瓷厂有职工5500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11个车间,12条隧道窑,工业总产值7518万元。日用陶瓷产量7603.65万件,其中出口4006.67万件;

  获得国际金奖5个,国家银奖1个,其中“宝石”牌色瓷、“博山炉”牌滑石瓷、“泰山”牌装饰挂盘等先后被轻工部和省一轻厅评为优质产品。

  庞大雄壮的厂区、种类繁多的产品,让博陶的办事处遍及全国各地,陶琉大观园也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的陶瓷厂家都云集于此。一时间,博山陶瓷风头无两。

  火星散落

  “百座窑火似星辰,千年陶艺史中存。”在王长永的诗中,博山的陶瓷技艺薪火相传,座座窑炉散落在村居之间,“博陶最辉煌的三十年过去了,隧道窑替代了圆窑,这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新的窑厂起来了,博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博山陶瓷在经历辉煌岁月后,迎来了阵痛期。博山陶瓷厂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下,独木难支,最终在1999年6月,因经营不善而宣告破产。博陶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但是陶瓷厂的技术工人却如同散落的繁星,在整个淄博大地上闪闪发光。

  王长永的儿子王玮,在陶瓷厂科研所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多年。在企业破产后也没有放下手上的技术,开了自己的陶瓷艺术馆。“当时从企业出来,我们很多同事都去了淄川、张店的陶瓷公司,继续在陶瓷这个行业里发光发热。也有人和我一样自己开了店,就想着让这门手艺传下去,别断代就好。”

  在陶琉大观园里,有不少像王玮一样的开店老板,他们都是博山陶瓷厂的下岗员工,靠着自己的手艺谋求新的出路,其中不少人都已经是省级、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正是陶瓷厂30年的辉煌期,培育了一批有美商、有技术的陶瓷人才,因此催生了大师们的工作室,目前,博山共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36人,其中国家级42人。他们藏身在这座上世纪的陶琉市场,蓄势待发。

  再续辉煌

  “国瓷国粹名世界,与时俱进古窑村。”2023年,已经86岁的王长永看到了崭新的古窑村,“这座隧道窑能保存下来很好,这是我们博陶辉煌的象征。”

  漫步在修缮过后的颜神古镇,可以看到圆窑、隧道窑、匣钵墙和当时工人最多的第五车间。颜神古镇负责人张毅文说:“我们决定接受古窑村的这个项目,最大原因就是这里的传承没有断代。无数的匠人围绕在古窑村周边,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这种故事感和文化氛围是无可取代的。”

  今年,淄博火爆出圈,原本沉寂的陶琉大观园也火热起来。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对陶琉市场的小玩意展现了极大的兴趣。造型精致的茶杯、餐具,极具美感的刻盘、花瓶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身在其中的王玮也感受到了市场的火爆:“今年的人流量确实很大,而且都是年轻人。网络上也关注到我们博山陶瓷,很多客户都从我这订产品,也希望博山陶瓷能依靠这个机会再续辉煌。”

王长永老人作品《山头陶镇古窑村》

王长永老人

  近年来,博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打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个品牌,围绕“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等博山特色开展工作。为留存住博山陶瓷的记忆,拍摄了多部纪录片,让博山陶瓷借助互联网扩大传播声量,讲述陶瓷匠人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