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受助人员找家 老花镜和地名志是他的秘密武器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6-22 09:14:00


  姓名:刘维民

  年龄:57岁

  性别:男

  职务: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管理科工作人员

  从事救助工作时间:29年

  文/图 记者 马斌 通讯员 吕志远

  走进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柳树下长椅旁,一名头发斑白的男子坐在马扎上,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老旧的《中国区划地名志》,把一个个地名读给坐在身旁的受助人员听。这人就是刘维民,谈起为什么这么做,他笑言:“这可是我帮受助人员找家的秘密武器!”

  据了解,滞留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的受助人员中,有些是智力或者精神存在障碍的人,有些是聋哑人,也有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人,与他们交流非常困难,往往一天甚至一周下来连一个完整的名字都问不出来。刘维民一有空,就大声地一遍又一遍读着书上的地名——每一个地市、每一个区县、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居……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读,眼睛时刻盯着受助人员的脸,细致观察着受助人员的表情变化。受助人员表情出现变化的时候,他就用笔在书上标记一下,过后重点反复询问。无论沟通多么困难,交流多么枯燥,每天早上上班,大家都会看到他一手提马扎、一手拿书本的身影。有时候他就这样忙上一天,连水都忘了喝。这所谓的秘密武器,实际上是刘维民一点一滴努力付出的见证。

  对自己,刘维民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衣服破了补一补再穿,他不在乎。但是,对待受助人员他却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受助人员的衣服破了,他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换下来,再穿上新的衣服;受助人员受伤了,他会第一时间给他们处理伤口。

  近30年里,刘维民执行了无数次护送任务。有一次,是同事们永远不会忘记的。那是2014年12月1日,刘维民和同事到内蒙古达斡尔民族乡护送一名截瘫的受助人员回家。他们乘高铁到哈尔滨,再换乘普速列车到扎兰屯,最后乘汽车到达斡尔民族乡。从淄博到目的地,全程近1800公里,他们路上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聊天、喂饭、揉腿、捏肩、倒尿袋……由于被护送的受助人员截瘫,刘维民几乎48个小时没合眼,一直细心照料着。换乘交通工具时,经常会遇到台阶,刘维民背着这名裹着厚厚衣服的受助人员,每走一步都很艰难。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刘维民脸上的汗水很快就把围巾打湿了。把受助人员送回家和同事一起来到宾馆,同事看到刘维民不睡觉坐在床前休息时才知道,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疼痛,让他根本连躺都躺不下。就是这样,也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一句。

  自1989年调整到张店收容遣送站(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前身),刘维民参加救助管理工作已经29个年头,长期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救助、寻亲、护送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是目前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在职人员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几十年来,谁也记不清他帮助了多少智力障碍或患精神疾病的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大家甚至经常和刘维民开玩笑说:“这么难问的人都能问出来,不是你厉害,而是受助人员实在忍受不了你一天天的骚扰了,他们再不老实交代就要崩溃了。”开这句玩笑时,代表了所有工作人员对这名老同志由衷的敬佩。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