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1. 新闻频道
  2. 齐评
  3. 正文内容

齐评 | 网络实名 重整生态:让互联网世界更清朗

来源:鲁中网

2023-11-07 14:42:21


  10月31日,中国多家知名互联网平台宣布将实施前台实名制。这些平台包括抖音、微信、微博、快手、小红书、B站、百度与知乎等。根据公告,这些平台将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对粉丝量达到50万以上的社交媒体账号以及100万以上的自媒体账号实施前台实名制,即在个人账户的首页展示真实姓名。

  山雨欲来?

  其实早在2012年底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就已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用户协议等形式,“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我国推行网络实名制正式拉开序幕。而在更早的2005年,公安机关就已在全国推行网吧上网实名制,实名与匿名之辩、谨慎发言与自由表达之争,是有序发展还是任由野蛮生长,已在“现实端”与“虚拟端”之间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实践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在更近的、由国家网信办发布、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五条中已有如下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本次引起坊间热议的“实名事件”,不过是执行法律法规的必然举措,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所谓“互联网平台实名制”简单来说就是指国家有权机构以及互联网平台等法人、非法人组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相关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使用可唯一指向其真实身份信息的一种网络管理制度。

  实事求是地讲,从诞生之日起,互联网世界就是在“底线试探”与“疏堵结合”间不断博弈着发展起来的,其乱象、其“正向引导”与“负向引诱”的“拉扯”也从未停息。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有网民10.79亿,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不仅活在现实世界,也“活”在网上。而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把人类世界带到一个崭新时代的同时,人性里的“恶与私”也因“去权威化”、“去实名化”而日益膨胀和无所顾忌。看看当下网络舆论生态的失序、看看网络发言的“不过脑”、看看网络造谣传谣的泛滥、看看网暴的巨大危害、看看网络侵权容易维权难的尴尬吧,管理部门、相关平台再不出手,还继续陷在“放”与“收”的怪圈里“等风来”,坐视生态的继续恶化,就维护互联网世界稳定且良性的发展道路来说,在方向上也是相悖的。

  都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但“事实胜于雄辩”,以真实面目示人就不能畅快表达了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一直都有,应该说只要保持足够敬畏、提高警惕、注意别踩红线,在“迈开腿”的同时“管住嘴”,不要“嘴比脑快”,让“脑子飞一会儿”再去表达,一般也不会“有啥事”。“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然选择了做自媒体这条道,基本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现在以平面纸媒为代表的传统机构媒体确实是“式微”了,民国期间报纸上一篇杂文就能引发“轩然大波”的情形是再难发生了,但相较于自媒体,有着良好从业传承的传统机构媒体对待新闻的发布有事实要求、有程序要求,对稿件有各种审核机制、对记者有各种专业训练,各项机制还是比较健全的,而对良莠不齐的自媒体而言,显然就属“繁文缛节”了,其自主性更高、时效性更强(这两点也应是前者无法与之对战的原因之二,但效率与精准的优劣之分、取舍之难,也因视角不同,在两者之间不断反转)。

  现在要求对与传统机构媒体有着同等传播力、影响力的“大型”自媒体进行“真实性评价”,要求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约束其言行,杜绝自由散漫,对“随意发声”进行规制,也是时代的要求使然。在国民开智年代,就连鼓吹恢复帝制的杨度,想要施行的也得是“君宪”,连“皇帝”也是要认清时代现实,不可肆意妄为的。

  平台与“大V”本就相互成就,优质的“内容提供商”与开放的“平台运营商”天然是一个“战壕”的“战友”,都是互联网生态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平台流量加持之下,自媒体“大V们”的影响力更大、话语权更强,同时利益转化率也会更高。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回相关平台要求“大V”“率先垂范”,在重新整理生态的“大势”之下,需要的是“大V们”的支持与回馈。“大V们”以及“大号”背后的经营者们,只有对“发言”履行更高的注意义务,只有以更高标准来强化自身的“媒体责任”,才能对得起网民们多年来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新位置、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从更大范围来看,在网络世界实行“实名制”,一是可以提升网络道德水平,鼓励每个网民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负责,从而减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可以约束未经认真思考和事实印证的不当言论随意发出,大幅度减少盲从、跟风与意气用事;三是便于行业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但其“隐忧”也的确不能“忽视”与“忽略”:一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可能增加,因为不法分子或“黑粉”势必会因信息发布者的“实名”,更容易获取其重要个人资料而引发“网暴事件”或是达到其他不良目的。二是坊间其实最关心的是“发言自由”的“受限”。“实名制”可能让发言更加谨慎,所谓互联网“活力”将归于“平淡”,“正确的废话”可能会更多,形成某种固态、稳态和“表面和谐”。其实,优胜劣汰本就是自然界的常态,进出自由也是互联网的基本原则,如果你认同这个“规则”,那你就遵守、就进入,如果觉得“乏味”,那选择退出也是符合各方利益追求的。

  此外,拿“食品安全”这一领域来说,我国对食品安全抓得那是非常之严,要求要在一定时期内保存供货记录,做到能追溯,在有些地方,连蔬菜水果也能“溯源”,利用食品“做文章”的违法违规成本越来越高。就互联网而言,大V或其他发言主体利用各类平台发出的各类信息、输出的各种观点,也是一种“产品”,是属于他们的“无形资产”。即使不实名,其“既发信息”也应做到“可追溯”,谁的“产品”谁负责、谁的言论谁负责!大V也好、小V也罢,在互联网基本底线面前是一视同仁的,不论大小都要恪守法律和道德边界,都要做到发言真实,不传播暴力仇恨色情等有害信息,不去侵犯他人隐私。

  互联网实名与清朗的网络生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何利用“实名”切实保护好广大网民权益,同时继续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需要每一个网民都应深入思考和细细探究的问题。

  目前看来,并非“意见领袖”的“小V们”,还是可以利用“匿名规则”来继续“自由发言”的,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多样性,互联网世界同样也需要。而且,这回事实上也并未剥夺“大V们”的“同等权利”,只是“揭面纱、露真容”,交流与碰撞、倾听与辩论的大门从未关上。尊重不同,“我虽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也肯定不是一句空话。

  让“言行一致”,让“想说的话多在脑子里停留一会儿”成为今后的“新常态”吧。如此,所谓“实名制会限制网民们表达观点的自由”就是个伪命题。

  (作者:张店区市场监管局 宓玉水)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