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涅槃鲁川情深】周村与北川羌族自治县结为友好城市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5-13 08:11:00


  晨报北川5月12日电 今天下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鲁川同心携手共进”真情恳谈会暨友好城市合作签约仪式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举行,淄博市周村区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
  签约仪式开始后,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魏武代表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友谊出版社向北川捐赠1000册新书《印记——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北川十年》。随后,该书作者贾瑞君介绍了新书创作历程。作为大众日报的记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贾瑞君先后15次赴北川地震灾区采访,见证了抗震救灾、灾后安置、对口援建的全过程。“10年入川,我零星记录下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形成了这些文字,算是我在10年时间里对北川的‘印记’。”贾瑞君说,灾难本身永远都不值得歌颂。但是,对抗灾难的过程、众志成城的场景、共克艰险的岁月,却值得人们永远缅怀和铭记。
  “北川异地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困难多,最终鲁川两地携手并进,赢得了这场对抗灾难的胜利,结下了深厚而真挚的友谊。这一切,值得纪念,值得铭记。”之后,周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耿峰代表周村区与北川羌族自治县签署友好城市缔结书。周村区委书记、原淄博市援川指挥部总指挥沙向东代表5个友好城市作了发言。沙向东说,在对口援建香泉乡的一千个日日夜夜里,淄博人民与北川人民一道,并肩携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份情谊深深埋藏在心底,让他终生难忘。十年之后重回故地,北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北川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果,也是鲁川情深、并肩奋进的历史见证。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看到这十年里北川的显著变化,我也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沙向东表示,山东五区县和北川结为友好城市,是对双方密切关系的再度深化和升华,标志着鲁川交流合作迈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将以此次签约作为新的起点,继续传承好、呵护好这份深厚的鲁川情谊,加强鲁川合作,大力开展扶贫领域、文旅领域、乡村振兴领域、工业经贸领域、党建领域的合作,携手开创鲁川合作共赢新局面。”  

  淄博援川建设者:无论何时不能给咱淄博人丢脸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先后两次赴川参与援建。”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可是再提起当年的往事,作为去得最早、撤回最晚的金城建设项目经理,已经59岁的刘长征仍有些激动。汶川地震后第9天,金城建设作为当时淄博市第一批抗震救灾队伍前往灾区,刘长征就是这支队伍的项目经理。
  “一到达救援现场,大家都来不及收拾就马上投入工作。为了争取尽快解决灾民居住问题,连续几天彻夜施工不休息是常有的事。”刘长征回忆说,除了施工条件艰苦,当地环境也非常恶劣,再加上水土不服,队员们被蚊虫叮咬后产生过敏反应,全身上下全是脓包,一抓就流血水,整个人看起来都血淋淋的。之后,金城建设又派出23名员工支援援建队伍,28名援建队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4处安置点、116套安置房的施工任务。之后,援建人员分三批返回淄博。
  不过,2008年9月,刘长征再次承担重任,担任淄博援建项目中最大的工程项目——黄江中学综合楼的施工项目经理。这次任务更加艰巨,除了时间紧张,他们还要克服材料、设备短缺的困难。连续的昼夜施工让刘长征他们都没有了时间概念,过于频繁的雨水更加剧了施工难度,“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很多人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甚至连洗脸、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最后困得都能站在工地上睡着……”
  同样是来自金城建设的崔光明也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援建经历。2009年5月,崔光明作为项目经理带领项目部进驻北川新县城温泉片区施工,承建5个单体工程。那时,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可地震造成的破坏依然严重。
  “我们施工的北川新县城依然余震不断、水电不通、交通不便,当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经历地震,刚开始非常紧张,后来就都习惯了。”崔光明笑着说。显然,当时震区的条件非常艰苦,崔光明在工期紧、任务重、缺少施工人员的情况下,没有丝毫放松对材料采购及施工质量的严格把控。通过公开招标采购主材,货比三家选购辅材,既保证了工期的顺利开展,也保证了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最终,该工程在淄博市参加援建的施工单位中综评第一,并获得了“2009年度四川省优质结构工程”、四川省最高质量奖“天府杯”等多个荣誉。援建结束后,崔光明代表金城建设公司又专门回到四川,按照合同约定,给当时的材料供应商结算账款。
  “后来,我跟四川这些材料供应商都成了朋友,还会经常联系一下。咱们做事就是要讲良心、讲诚信,决不能给咱淄博人丢脸。”崔光明说。  
  淄博医护工作者:地震救援他们眼里只有生命
  10年前,34岁的邹宗强还是淄博市侨联医院(淄博市中心医院北院区)的一名急诊科医生,业务水平精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医院领导第一时间想到了他。“小邹,家里有什么困难没有?”院领导问。“没啥困难!”邹宗强意识到自己要到灾区,没有丝毫犹豫地说道。然而,当时他的孩子年幼,家中缺少照顾的人,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提任何要求。
  “谁家还能没有点难事。可是,天大的困难也比不上灾区百姓的困难啊!我们作为医护人员,眼里就只有生命。”5月11日,邹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就这样,邹宗强随队第一时间来到了地震灾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出色完成了各项医疗救助任务后回到了淄博。然而,回到淄博仅仅待了五天,邹宗强却又回到了汶川灾区,而他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医生,变成淄博对口支援北川指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一待竟又是三年。
  “年轻人总得有担当。现在看看漂亮的北川新县城,看看这里生活的百姓,我感觉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邹宗强说。与邹宗强类似,汶川地震发生后,如今已是淄博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的孙晓东同样奔赴了地震灾区。“5·12地震后,我立刻跟院里医务科进行了联系,问派不派医疗队。如果有医疗队的话,我第一个报名。”之后,孙晓东如愿跟随医疗队在5月底奔赴了地震灾区青川县,在一片河滩帐篷中开始做手术。
  “当时条件很艰苦,主要是供应不足,幸亏我们带了方便面、火腿肠。最主要的是缺水,因为当时灾后怕出现疫情,所以地面的水都是不敢用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晓东除了日常的医疗诊治外,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冒着每天四五十次的余震做了十几台手术,并与青川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青川县中医院一名医生的女儿,整天跟着我们,后来我认她做了干女儿,这些年一直有联系,每年都会给她寄些学习用品、生活费。后来小女孩上大学之前还来淄博看过我。”孙晓东说到这里,感到很欣慰。“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
  孙晓东说,现在回想起当时抗震救灾的场景,仍然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对工作、生活甚至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正能量的激励。我后来经常说,汶川的抗震救灾,与其说我付出了,倒不如说是我从中得到了更多。”  
  本版文/图本报特派记者 王晓明 王兵 张亚军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