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主创团队与李继德、孙广瑞在首映式现场合影留念。
7月31日,纪录电影《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放映结束后,许多观众自发来到李继德、孙广瑞身旁敬礼。
李继德、孙广瑞不仅是志愿军老兵,更是孩子们心目中可亲可敬的英雄。
中共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亚(右)代表中江县接受阎先公(左)和阎俊老师创作的陶瓷彩绘大瓶《黄继光》。
献花小学生与李继德、孙广瑞合影。
孙广瑞向李继德赠送了一张自己为黄继光扫墓时所拍的照片。
鲁中网-鲁中晨报7月31日讯(文/图 记者 于魁 王兵 张亚军 王继洋)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筑梦未来。今天,纪录电影《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在中影齐纳国际影城(银泰城店)中国巨幕厅隆重举行。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巩绪民以及抗美援朝老兵李继德、孙广瑞参加了首映式,来自黄继光家乡中江县以及淄博各市直单位、各区县的300余名代表观看了影片,大家通过追忆朝鲜战场上那段惨烈的战事,共同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该纪录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大背景,镜头聚焦淄博籍抗美援朝老兵李继德与战友黄继光的生死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捎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里捎信。”60多年过去,李继德始终不忘这份约定,他以80岁高龄奔波1800余公里到黄继光家乡四川省中江县完成了践诺之旅,继而到湖北的老部队站最后一班岗。影片通过李继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怀念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弘扬传播黄继光精神。
在建军节到来之际,历经3年的素材拍摄与积累,《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近日终于拍摄完成,得以献映。
该影片由鲁中晨报、鲁中网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95944部队、中共高青县委宣传部、中共中江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出品。
中共高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德民,中共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亚,鲁中晨报社总编辑孙宏弢分别在首映式上致辞,表达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传承民族精神的愿望和决心。
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电影,是向英雄致敬,也是在传承民族精神。鲁中晨报社总编辑孙宏弢表示,2015年,我们在采访时得知高青的李继德老人是黄继光的战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在家乡默默无闻了60多年的老人,得知网上有人诋毁涉及黄继光等英雄的事情后,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回击质疑。之后,老人与《鲁中晨报》记者一起去四川中江,为黄继光的父母扫墓,完成自己与黄继光在战场上许下的生死约定。随后,《鲁中晨报》记者又与老人一起去他的老部队站了一班岗,“我们将老人的经历拍摄成纪录电影,讲好英雄故事,以便更好传承英雄精神,这是我们的初心。”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共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亚在致辞时说,“克敌敢将身作盾,继光精神天下扬”,我们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更要高擎信仰火炬,谨记英雄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血脉永续。
“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李继德挺身而出,在朝鲜战场上抛洒热血。当网络上出现质疑英雄、诋毁英雄的声音和不良做派时,李继德老人又一次挺身而出,他掷地有声地告诉世人: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他站出来既是为英雄正名,也是用真相和经历,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正名!”中共高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德民不仅为李继德老人点赞,还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是新时代新背景下,致敬英雄的创新之作,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今年75岁的阎先公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记忆深刻,他历来对英雄怀有崇敬之情。在今天的首映式上,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将他与儿子阎俊共同创作的陶瓷彩绘大瓶《黄继光》,赠送给了中江县,“淄博是陶瓷之都,用我们特有的陶瓷艺术,表达淄博人民铭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的心愿。”
我们追忆战争,是因为我们珍爱和平。看电影的过程中,33岁的徐鹏好几次热泪盈眶,她被影片中的战友情、兄弟情深深打动着,也让她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致敬最可爱的人
——《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观后
7月31日10:00,中影齐纳国际影城(银泰城店)中国巨幕厅,纪录电影《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在这里举行。
两位特殊的观影者,李继德和孙广瑞,早早地来到了这里。他们都是黄继光的战友,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其中,李继德是这部纪录电影的主人公,他为了兑现那份沉甸甸的生死约定,以80岁高龄两次奔赴1800余公里之外的四川省中江县——自己的战友黄继光的家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电影画面中,当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的时候,两位老人陷入了沉思。
65年的时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钢铁之志,为新中国赢得了胜利和尊严,更赢得了祖国的今天。
今天,让我们向英雄致敬
李继德,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1951年,16岁的李继德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排1班的一名小战士。在军营里,他与比自己大5岁的黄继光成了亲密的战友。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两人曾半开玩笑地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捎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里捎信。”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他惊天动地的一扑,诠释了一名军人舍生取义的血性本色,他的英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播。在那次战役中,李继德也身中三弹,回国疗伤后复员回家。
多年来,李继德不断寻访黄继光家人的信息,一直未果。他只好在家乡默默奉献的同时,将那份未能兑现的“生死约定”深埋心底,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痛点。2015年,当网上出现诋毁涉及黄继光等英雄的事件时,他不再沉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击质疑者。
众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出了像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民族的骄傲,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同样,也有很多赴朝作战的普通老兵,战时他们爬冰卧雪、血战疆场,和平年代他们在基层默默奉献、甘于平淡。在这部纪录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李继德一诺千金的人性光辉,也看到了一个默默奉献、朴实生活的平民英雄。
这部纪录电影是温情的,浓浓的战友情贯穿全片。“老哥哥,我来看你了,你就安息吧!”李继德搂着黄继光的铜像,端详着,大滴的泪珠落下。浓浓战友情,深深兄弟义。这样的场景看哭了很多人。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一代代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国军魂。
作为爱心企业,青岛一品康海参总经理任宗权为两位老兵带来了海参礼盒,给老人送上一份暖心的健康守护。
7岁的李沛珊说,她爸爸是一名军人,所以她很喜欢看与军人有关的电影、电视,今天看这个电影,没想到战争会是这么残酷、可怕。之前听爸爸说过黄继光的故事,但没有电影这么详细,等开学以后,她会跟班里的同学一起分享这部电影,相信同学们都会很感动。
今天,让我们向历史致敬
《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雄浑与悲壮,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6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战争时,仍有着非凡的意义。
影片中,李继德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老部队——空降兵某部。在黄继光班,有个床位一直为黄继光留着。老人抚摸着床上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被,仿佛是想起了与黄继光睡在一个被窝里的情景,他用双手将被子紧紧抱在胸前,脸庞紧紧贴着,久久地,泪滴悄悄滑落。这一幕,让人动容。
作为黄继光的家乡人,中共中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亚也应邀参加了《我与黄继光的生死约定》首映式。他说,纪念战斗英烈,需要我们始终牢记历史。回首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新中国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为实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等英烈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文明与繁荣。
33岁的市民徐鹏说:“之前对于黄继光的了解,都是上学时从课本上学到的,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没想到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就在我们身边。这部电影挖掘出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细节,让以前停留在书本上的黄继光变得有血有肉,有力地回应了网上那些污蔑英雄的言论,更证实了那段不该被磨灭的历史。”
今天,让我们向民族精神致敬
这部影片是厚重的,民族大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浴血奋战,将热血洒在异国的土地上,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1953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革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彰显。抗美援朝精神处处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一天,87岁的孙广瑞身穿绿军装,胸前挂满了奖章,精神矍铄。他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担任15军治疗三所卫生班班长,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孙广瑞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任内一科政治教导员,1978年转业至周村区文化馆任馆长、书记,1992年光荣退休。孙广瑞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看完影片后非常感动,也非常鼓舞士气。“这部影片对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也有很大的好处。”
首映式结束后,67岁的张钦营很激动地站在李继德的身边,他说自己从小崇敬英雄,也曾希望成为一名军人,但未能如愿。看了这部电影,像是进行了一场追梦之旅。面对记者,他有些激动,“我的名字,其实就是我的梦,钦营,就是钦佩军营。看了这部电影我真切感受到了英雄的魅力。”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