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山峰恰似大雁的两个翅膀,雁门关由此而得名。
一粒弹头钻入坚硬的岩石中。
雁门寨山脊上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堡垒,上面的射击孔隐约可见。
主体刚刚完工的新村委会位于村口,兼具游客接待中心的功能。
75岁的孟令刚一早去菜地里挑水浇菜。他和66岁的弟弟一起住在老村委会的房子里,他们原来的房子被置换准备用于集中开发,这也许能给这个偏僻山村重新带来活力和希望。
新建成的村委会前,村民们正在竖旗杆。他们希望这个兼具游客接待中心功能的村委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村外来客。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这里是当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曾经杀声震天,战鼓隆隆。
端午小长假期间,与外界的喧嚣和热闹相比,雁门村显得冷清寂寥——偌大的村子中,除了几只见到记者一行狂吠的狗,整个村子鲜闻人声。
雁门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村名缘于雁门寨。雁门寨主峰海拔937米,西与油篓寨相对,北连蟠龙山,东接紫峪岭。
6月16日早上5点,记者一行从张店出发,赶到位于一条幽深山谷尽头的雁门村时不到7点,浓密树林中民房若隐若现。
新修的水泥路分三条进入三条山谷中,谷底山脊上民房散落。我们沿着右侧一条路进山,沿着山脊逐步登高,不到一个小时攀上一个山顶的小山寨。山势高峻挺拔,四面悬崖峭壁犹如刀削剑劈,崖壁上弹孔弹痕清晰可见,还有一粒嵌进石头里的弹头。“有弹孔弹头,看周围有没有弹片。”寻古探幽总能引起兴趣,记者一行很快便找到了几块弹片,虽锈迹斑斑,却坚硬无比。
继续前行,便是雁门寨南峰山脊,山脊宽处不到五米,窄处仅一米多。山石叠加,人在上边,山风一吹,便欲摇晃。再向下至两座山头之间的垭口,即传说中的“雁门关”。
雁门寨之名与山形特征相关——垭口两侧山峰恰似大雁伸展的双翅,状似门,两峰之上皆有石墙围成的寨子,称之为雁门寨可谓名副其实。我们身处两峰之间的“雁门关”,上宽下窄,上方宽处80多米,下方窄处20余米。据传,每年秋天,南飞的雁群都在这个山口停息,继而南飞,年老体弱飞不起来的大雁就永远留在山口,被关在门里。这便是关于“雁门关”的第一个传说。
另一则传说略有不同:主峰上有一只硕大的老鹰阻扰大雁从此处过,每年南飞的大雁都要与老鹰血战一场。过雁门如过关,“雁门关”由此得名。
拿着捡来的弹片回到村里,已近中午。在刚刚竣工的村委会,我们遇到了村委会主任张维连。张维连告诉我们,由于雁门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村中一直流传一个传说:唐代之前的某个朝代,皇帝昏庸,残害忠良。一名大臣带领5000人马来到雁门村,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井泉寺,5000部下全部变身僧兵,随时准备造反。朝廷得知后,派了十几万大军前来围剿,将僧兵赶到山上的两条山谷中。5000僧兵全部战死,两条山谷血流成河,村民将两条山谷分别称为“大血场”和“小血场”。寺庙僧兵之说似乎已经很难考证,但“大血场”和“小血场”两条山谷至今尚存,几十年前村民们耕种土地时经常挖出人骨,张维连他们这代人都曾亲眼所见。
清末的动荡时期,这里成了捻军和刘德培义军的啸聚之地,雁门寨应该就是当年他们所建。
1940年开始,伪军新编第四师乘日本侵略军向鲁南大扫荡之际,侵占博山县池冯区抗日根据地,驻池上、韩庄及峨庄等地,雁门寨就是主要制高点。1942年10月,八路军四支队在雁门寨切断伪四师从韩庄至池上的通道。伪四师师长吴化文(后在解放战争济南战役中起义)调集3个营兵力向雁门寨发动轮番进攻。八路军只有16人,分守四个寨门,激战一天一夜,击退敌人三次冲锋。最后,弹尽粮绝的八路军战士砸毁枪支跳下山崖,大部分人壮烈牺牲,只有几人幸存冲出包围。山顶的弹片、弹孔和弹头,想必就是那次战斗留下的。
张维连告诉记者,村里现在不足40人,是个典型的“空壳村”,村里经济基础比较差,今年春节后村里争取资金修路、建文化小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凝心聚力,干点有意义的事。“最靠谱的是引进外来资本,开发乡村旅游,讲好传说故事,把城里人吸引来爬山体验,这样干才有意义。”说到未来,张维连侃侃而谈,“我村还有楚王射雁、掀人桥、千年唐寺、藏宝洞、齐长城、防捻墙等传说,开发出来很有意义。”
张维连连珠炮似的说出一串“很有意义”,可见村里对发展的渴望。
“从旅游要素看,这里有稀缺生态资源,历史传说多元,周边整体旅游业态逐渐成型,深入开发乡村旅游很有希望。”同行者都有这样的建议。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