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之美。
包口、锔件、镶饰,原本破裂的瓷器,在杨涛手中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文/图 记者 康嵩 伊巍 通讯员 翟兆京 徐明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这一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流传了上千年。
4月24日上午,在淄川一家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锔瓷技艺传承人杨涛。自接过锔瓷手艺,杨涛为了将祖传的老手艺传承下去,刻苦钻研,传承创新。他说,锔瓷不是一种单用手就能做好的活儿,要用心才能完成,希望这门老手艺可以传承下去。
“秀活”展现独特魅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说的就是民间传统手艺——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流传上千年,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窥见锔瓷人的身影。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用一句话来介绍,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进行修复。史料记载“瓷碎用锔钉锔,盛汤而不漏”,就是描述的锔瓷技艺。
清朝时期,“锔瓷”技术开始分化为两大类。一类叫做“行活”,也叫“粗活”,以修复民间生活用品为主,如锔盆、锔碗、锔大缸,所用的金刚钻、锔钉大且粗糙,锔钉为铁质。另一类叫“当活”,也叫“秀活”,是为达官贵族、八旗子弟把玩而做,所用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更是用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流传至今的就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秀活”也逐渐成为古玩行里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
关于锔瓷的由来,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个叫胡丁铰的人,是锔瓷、打锡壶、星秤三业的祖师爷。他收了三个徒弟,大徒弟锔瓷、二徒弟打锡壶、三徒弟星秤。后来三个徒弟将这三项技艺发展成了三个不同的行业。
痴迷热爱难释怀
锔瓷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变换成另一类具有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4月24日上午,在淄川锔合居锔艺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锔瓷技艺传承人杨涛。
自接过锔瓷手艺,杨涛认真对待每一件修复品,力求“锦上添花”,为将祖传老手艺传承下去默默努力。
杨涛告诉记者,他还有个称号叫“杨锢轳”,这个名字体现着家族传承技艺的渊源。他的爷爷杨玉贞、父亲杨光盛都从事锔瓷。“我爷爷最早原是名铁匠,后来改行锢轳匠,也就是锔匠,当年可谓家喻户晓。”
在杨涛的印象中,爷爷杨玉贞经常挑着一副扁担走街串户,扁担上放着所有家把什:木质的工具箱,金刚钻等各种锔瓷工具,还有软化铜片用的烤炉。爷爷盘腿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叮叮当当”锔补着各类瓷器。一件件碎裂的残片,在爷爷的手里摇身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爷爷“锔盆、锔碗、锔大缸喽”的吆喝声贯穿着杨涛的童年,所以杨涛对锔瓷有着特殊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锔瓷手艺愈发痴迷,起初想靠这门手艺为生,遭到家人的反对,父亲执意让他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
但杨涛对锔瓷的热爱始终难以释怀,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他就研究锔瓷技艺。爷爷去世多年,有些珍贵的锔瓷工具也被破坏了,他就自己制作工具。有邻居家的碗、盆打碎了,需要帮忙的,他就免费给锔。目前,他的工作室有3000多种锔瓷工具,一半以上都是自己制作的。
杨涛研制出仅2毫米的锔钉。
刻苦钻研创独门绝技
作为杨氏锔瓷第五代传承人,杨涛一心想将锔瓷技艺发扬光大。他前往全国各地拜师学艺,凭着自己对锔瓷的悟性,加上10多年的刻苦钻研,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锔艺行当里锔件、补件、包口、配饰、镶饰72法136技,始创独龙锔、无缝扣接壶盖、走水密封、壶盖内双向拉伸、包马蹄嘴、水火交融技法等独门绝技。他用8年时间钻研锔钉,制作出最小的2毫米锔钉。
多年来,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找他做活,至今已有3000余件。杨涛回忆,几年前,一名北京客商找到他,希望他将容积仅180毫升的手把壶复原,当时,壶体已经破损成17片。他仅用了两周时间,便用579个锔钉将手把壶复原。还有一次,一名滨州客人送来了祖传将军罐式花瓶,当时瓶口破碎,用黑色沥青修补过但不美观,杨涛用了3个月的时间,先是除去了瓶口的沥青,然后钉上锔钉,将它变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类似的小故事不胜枚举,正是杨涛的那份认真、坚持和热爱,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也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让锔瓷技艺为更多人所知、所识。
传承重“艺品”“人品”
而今,几乎没有人会将损坏的日常瓷器送去修复,许多从事瓷器修复工作的人也纷纷转行,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且大多年近花甲,锔瓷正面临着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现实危机。
相比如何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让锔补过的瓷器更加美观,杨涛更关注如何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他说,锔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这门手艺与自己有缘分,应该让它在自己手中传承和发扬。
修复一件瓷器少则几周,长则数月,有的甚至需要几年,不少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学,坐不住冷板凳。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逐渐有外省的年轻人前来学艺,杨涛手把手地传授,后来人越来越多,就举办培训班,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的独门手艺。
在传承中,杨涛十分注重“艺品”和“人品”。他说,锔瓷不是一种单用手就能做好的活儿,要用心才能完成。他还是习惯挑着爷爷留下的扁担和家把什,去参加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他希望锔瓷这门老手艺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淄博市文广新局一名相关负责人说,锔瓷技艺不仅是一项民间绝活,更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该技艺对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复原文物以及修复古旧瓷器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传承锔瓷技艺,将对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个人简介:
杨涛,非遗锔瓷技艺传承人,杨氏锔瓷第五代传承人。家住淄川,1964年生,自幼受爷爷、父亲影响学习锔瓷技艺,修缮、完备家传锔瓷工具,并改良锔艺传统技法。1997年,成立锔合居锔艺工作室,从事细活、秀活、文物修复等工作。
■ 非遗知识
淄博市非遗博物馆
1.淄博尊峰镶嵌艺术老琉璃博物馆
2.淄博市青岭内画鼻烟壶博物馆
3.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
4.淄博市鸿磊金石拓片艺术博物馆
5.陶瓷烧制技艺博物馆
6.淄砚手工制作工艺博物馆
7.淄博刻瓷博物馆
8.淄川肉烧饼制作技艺博物馆
9.陶瓷雕塑博物馆
10.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
11.博山人立琉璃艺术博物馆
12.博山陈氏红木博物馆
13.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
14.淄博市在堂鱼盘艺术博物馆
15.博山区颜山艺术博物馆
16.博山饮食博物馆
17.博山爱美琉璃艺术馆
18.周村烧饼博物馆
19.周村福王红木博物馆
20.周村周家老染坊博物馆
21.周村丝绸博物馆
22.王村醋博物馆
23.周村馍馍酱故事馆
24.锦灰堆展示馆
25.临淄区凤凰镇南金村民俗博物馆
26.临淄上河鹧鸪戏楼
27.临淄区文化馆非遗展厅
28.桓台县文化馆非遗展厅
29.唐山镇八里村民俗实物博物馆
30.红莲湖非遗博物馆
31.高青县民俗博物馆
32.齐鲁酒文化博物馆
33.沂源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