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滩边源泉集 老铁匠的这块铁砧敲敲打打已百年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2-03 08:22:00


  文/图记者 王兵 李波 通讯员 陈卓

  凡千年淄河滩,百年源泉集。在这个百年大集上,还有百年的老物件吗?当然有,不但有,而且还在继续使用。2月1日(腊月十六)这一天,干了60年铁匠的张登臣,为他68岁的老友亓庆红重新修整了一把錾子,收了老友2元钱。亓庆红满意地看着錾子,这一下就给他省了200块钱。“腊月二十六,是他(张登臣)年前最后一次赶集。从那天起,得到正月十一或者十六他才会回来,这是祖祖辈辈的老规矩了。”亓庆红说。

  

  虽已年近80岁高龄,但张登臣每一锤依然都落得结实准确。

  

  锤头往百年铁砧上一搭,张登臣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老哥,好手艺。”老友亓庆红用尺子一量,錾口宽度正好20毫米,一毫不差。

  

  “这是8块钱。”张登臣收了老友亓庆红10块钱整票,2块钱的工钱,因为实在太少,两人也没有多做推让。

  

  张登臣右手的食指曾被铁锤砸中,指甲脱落,至今依然没有长好。

  老铁匠的生意 

  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东村的亓庆红是个瓦工,他这两天要在家盖个棚子,需要搭个木门,请木工来干怎么也要200元的工钱,“我找出这把錾子,修好之后,我就可以自己把棚子搭起来了。”亓庆红这个活儿只收了2块钱,而张登臣的前一个“活路”,是源东村74岁司大娘的一把斧子。

  “我这个斧子放在柴棚里好久不用了,昨天找出来,看看不太锋利了,我就拿了来,让他给我修磨修磨。”司大娘的这个斧子被扔进火炉,上面撒上碎炭末子,老铁匠开始拉风箱。不到五分钟,斧头就被烧红了。张登臣用火钳夹住斧子,眯眼观察了一下斧刃上的豁口位置,把斧子放在铁砧上,抡起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锤子敲打很有节奏,烧红的斧子在敲打中被延展和锤炼,很快,豁口不见了,一道圆润完整的弧线再次出现在斧刃上。反复敲打数遍之后,张登臣将铁锹放入一旁的冷却水里,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一把旧斧子又锋利如初。

  40元钱买下百年铁砧 

  “我最初学打铁时,才19岁,主要给村民打造一些锄头、铁耙等农具。”40年前,张登臣买下了现在使用着的这个铁砧,这是一个姓阚的老铁匠的。

  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工厂里面正式工人的工资每月才只有38.5元,但这个铁砧,那位老铁匠的儿子要价41元钱。“我还价还到了40元。”就这样,张登臣又向别人借了些钱,才将这个铁砧买了下来。

  “现在附近干这一行的就他自己,平时活儿也不少,有时候还挺忙的。”一位老者告诉记者,他以前也是铁匠,一看张登臣使用的铁砧,就能看出一些问题。“能把铁砧打到这个程度,这个铁砧至少使用了上百年了。”记者仔细看,可不是,那么厚的铁砧,它的一个角看起来都被锤子砸塌了,这得用了多久才能到这种程度呢?

  他没有退休的打算  

  张登臣79岁了,他一直没考虑退休,因为对于他来说,没有退休金的退休实在不能算是退休。现在他主要还是给村民维修农具,不再打造新的农具了。不是不会打,而是张登臣年龄大了,已经打不动了。一把崭新的斧子在大集上只卖15块钱,他已经挣不到这个钱了。每打造一件农具,需要经过烧火、锤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打铁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个力气活儿,79岁的张登臣已经没那么大力气了。随着社区发展,附近的其他铁匠先后改行,而张登臣的生意却一直比较好,许多相邻镇街的人都会在源泉集这一天过来找他帮忙,但大都是维修的活儿。

  “打了一辈子铁,平时有活就干,没有活的时候就和几个老友聊天。”张登臣的老友亓庆红说,60年前,老铁匠刚学铁匠活的时候,他们俩一个8岁,一个19岁,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现在一个68岁,一个79岁,他们俩已经是无话不谈的老友了。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