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索镇大集上的食品摊。
2月5日,商家大集上的草莓10块钱一斤。
2月7日,黄家大集上一位老人在买菜。
1月24日,博山大集上卖豆腐的小车前排起了长龙。
1月24日,博山大集上的萝卜丸子现炸现卖。
2月6日,淄川大集上黄澄澄的彩椒吸引了很多人。
2月6日,淄川大集,糖葫芦很诱人。
文/图记者 王兵 李波
二十六,去割肉。2月9日,博山55岁的商传珍大姐跟记者说,看到赶集系列报道,她想起年轻时赶集买猪头回家的事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大姐家住西冶街前漆沟,那个时候,买肉是买不起,但是猪头没现在这么贵,现在一个“煎饼卷猪头肉”,把猪头的行情哄抬上去了。要把猪头做好,先要用烧红的火箸烙干净上面的猪毛,然后要放进锅里在碳火上煮一宿。猪头肉最终是要做成肉冻的,但必须得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吃,所以会一直一直盼着过年。
年味的逐渐寡淡,应该是先从舌尖上开始的。如今日常食物的丰富,就显不出年下菜的丰盛,但忙年的辛劳,却每每让年轻人感到得不偿失的辛苦。
以前可以守着火炉,看着冒着白气的砂锅上绳子扎起的一大棵白菜,渐渐塌到锅里,而肉香化在空气中,迷醉的眼睛睁开几次,模模糊糊看到父母加汤、续火的身影,“明天早上能吃到酥锅了,我能不能啃一块骨头?”翻个身继续睡去,整个梦都是满足的。
酥锅做好之后,开始泡花生米,要剥去红衣,这个活儿是孩子们的专利,一个人要剥一碗才能出去玩。这时,油锅就热起来了,炸豆腐、炸肉,还会顺带炸几个馓子,一般都是甜的,营养不良的时代,没有人怕什么糖尿病。
过年的时候,平时舍不得买来吃的美食,成了一日三餐,食物奢华到不像样子——连早饭都是水饺。在那些泡煎饼汤就着小咸菜清汤寡水的岁月里,正月里的日子油腻到光彩照人。就算是泡个煎饼汤,至少也要从瓷盆里挖一块酥锅,矫情一点的,就会说,“我真是吃够了大鱼大肉”,然后会自己掀开另外一个大瓷盆子,从里面盛一小碟子炒苤蓝丝出来,亮晶晶的苤蓝丝、油亮的黑木耳上点缀着黄澄澄的海米、雪白的花生仁,还有青豆,这个菜清口又解腻。
2月1日,在博山的源泉大集,记者跟73岁的村民孟宪和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这个淄河边上的大集怎么也得有上百年历史了。从源泉大桥上下来,源泉大集就跟淄河一起向北而去,走不了多远,在路的西边有一个很古老的城门,这里是源东村的东门。
东门附近住户以董姓居多,因此又叫董家大门。董家大门前的小路两旁是个活禽市场,说起来得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村民自家养的鸡鸭下了蛋,就拿到这里来换两个零花钱,鸡鸭养肥了,也是在这里等顾客来买。按照孟宪和的说法,这些鸡鸭基本都是自家养的,养殖场的鸡鸭不在这里卖,这些鸡鸭都很健壮,而且看起来比养殖场饲养的鸡鸭要更凶猛一些。
“这些鸡都是我们自己喂的,你放心,回家熬鸡汤可香呢。”一名大娘极力向赶集的村民推荐自己养的鸡。这个市场没有固定的商贩,谁家的鸡鸭长得差不多了,就会拿到这儿换俩零花钱。源东村的这座小城门建成到底多长时间了?
记者打听了很多人,已经没有人说得上来了。住在这里的小董告诉记者,他爷爷小时候,这座城门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黑洞洞的门内望出去,赶集的人群在它跟前已经走了上百年。
这么多个春节,这么多个集市,这么多人,走过去,走过来,马上就是2018年春节了……家里的年夜饭,基本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处的阶层。没有大棚的年代里,芹菜就比较稀罕,那时候要是能淘换到芹菜,做个凉拌海米,那可是桌上最受欢迎的酒肴。
小年那天,有个大哥在朋友圈晒了一瓶茅台,还晒了从远方空运而来的酒肴,这也算是为了从舌尖上寻找年味做出了一点儿努力。
春节的美食,大多是图个新奇和稀罕,满足口舌之欲倒是在其次,关键是面子有了,心里才会欢喜。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