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冬季救助工作全面展开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12-10 11:15:00


  鲁中网-鲁中晨报12月10日讯(记者 杨雨桐 通讯员 吕志远)日前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冬季救助工作全面展开,夜间救助、主动救助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冬季实施站内救助39人次,站外救助33人次,护送返乡14人次。 

  天气预报称,受冷空气影响,淄博市将出现一次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建议做好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的防范工作。面对这样的天气变化,那些流浪街头的、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的人们怎么样了呢?据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站长闫新国介绍,为应对寒冬季节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面临的生活困难甚至生命威胁,他们提前着手准备冬季救助工作,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出台了冬季救助工作的有关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冬季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冬季救助的有关工作做了相关的准备和部署,备足了棉衣被、方便食品、常用药品等防寒御寒物资;救助站内受助人员生活区、观察区均进行了供暖系统的清洗和维护,确保冬季救助机构内具备适和居住的温度;以夜间和降(水)雪、降温天气为重点,开展主动救助。 

  闫新国告诉记者,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后,民政部出台的相关释义已经明确:“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采取现场救助、巡回救助措施只是方便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的一种便民服务。”由于救助管理机构没有执法权,对于那些露宿街头的人员或者不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只能根据“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根据他们本人的意愿决定是否实施救助,而不能强制开展救助。为确保他们在冬季街头不出问题,救助站将采取主动上街救助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棉衣被和食品、药品,有能力自己回家的可以提供返乡的车票,对于那些没能力自己回家的由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返乡。 

  对于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闫新国代表市救助管理站承诺: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的坚持的救助理念就是“闻报必出,依法施救”,市救助管理站常年坚持24工作制,坚持全天候服务,节假日无休。无论何时,只要接到市民提供的流浪乞讨人员线索,他们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并按照现有的救助管理工作有关规定依法施救。他们会用实际行动给关心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支持救助管理工作的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人员需要提醒市民注意,这些人并不属于被救助的对象: 

  一是街头发现的醉酒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对于发现街头醉酒人员,市民可以通知公安部门给予及时处置,公安部门在约束至酒醒后,根据实际情况护送至救助管理机构。 

  二是街头发现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的救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关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相关条文释义》指出: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没有街面执行职务的职责,只需负责将受助期间突发急病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对于街面流浪、乞讨的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应当由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机关立即通知紧急救护机构予以救治。此外,早在2006年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06〕6号),明确了突发急病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先救治后救助”的基本原则。 

  三是职业乞讨人员。对那些沿街乞讨的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讨人员,他们更没有强行驱逐的权力,违反社会治安的、扰乱交通秩序的、有损城市形象的、影响公共秩序的各类职业乞讨人员,应该按照公安、城管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执法部门进行处置。 

  救助故事 

  50里路,他却走了5年  

    智力异常青年5年未能说出近在眼前的家 

坐上回家的车,杨越(化名)明显有些抑制不住的兴奋。

  11月14日,市救助管理站值班大厅值班人员接到了青州市救助管理站的电话,让他们帮忙核实一名受助人员的情况,这名受助人员叫杨越(化名),户籍信息显示是凤凰镇北安合村人。市救助站随即和临淄区民政局取得了联系,很快就确认了这个叫做杨越的受助人员身份,确认身份后青州市救助管理站迅速行动,次日就把杨越送到市救助管理站。 

  青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这名叫做杨越的小伙子,5年前就被青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他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一直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也说不出家在什么地方,虽然能说话但是吐字很不清晰,因此根本无法根据口音判断他的身份。5年来,青州救助站通过报纸、微信、网站等多种途径帮助杨越找家,结果一直让大家很失望,从事救助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寻亲工作有一个重要的窗口期,一般来讲,滞留站内超过2年的受助人员再次说清楚姓名和家庭住址等身份信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在所有人都要放弃希望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杨越含糊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还说自己是临淄人,于是根据他提供的信息,青州救助站工作人员站公安机关的协助下,通过查询人口户籍信息,才基本确定了杨越的身份。 

  记者在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看到了杨越的救助登记信息,他今年刚满18周岁,走失的时候还是个孩子,父亲叫杨军(化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杨越被青州送来的时候,虽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到了哪里,但是很明显看得出他的兴奋与激动,他似乎知道自己要回家了。中午站救助站吃饭的时候,他吃得很少,一直缠着工作人员问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家,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才安抚住了他的情绪。当天下午,救助站工作人员把杨越送回了家。 

  得到消息的杨军,早早的等在了村委门口,眼巴巴瞅着村口来往的车辆。当杨越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杨军一把就拉住了他。据护送杨越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忆,离别5年的亲人再次相见,并没有他们之前送人返乡时经历过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哭,而是出人意外的有些过于冷静,不夸张的说就像是吃早饭的时候还见过似的。杨军和杨越相互拉拉手,脸上没有惊喜,只有平静,甚至连微笑都很勉强,似乎是为了感谢救助站的同志们才不得不笑的,他们俩就这样站在一起有些尴尬的到处乱看起来。这个场景真的让工作人员大感困惑。 

  倒是在一旁的村民解答了这个困惑。原来杨军一家三口都不是智力正常的人,他本人有轻微的智力障碍,但是身体不错,也还能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媳妇叫孙玉(化名),是本村的一个“傻子”,因为杨军智力残疾,又加上家里非常穷,一直没找到老婆,最后只能娶了她一起过日子。没想到的是,两人生出的儿子智力也有问题。村里邻里之间都知道他们不容易,也一直帮衬着,杨越虽然智力不好,但是孩子的品质很不错,很老实,大家也都挺喜欢。村民们至今都清楚的急着,2013年五月初四的晚上,杨越不见了。他们报了警,也寻遍了周边的村庄、田地,都没有找到杨越的影子。孙玉见不到了儿子,似乎加重了病情,也变得更加懒散、行为更异常。 

  这时救助站工作人员才恍然大悟,原来站在杨军身边的这个头发在头顶直立着的浑身脏兮兮的中年妇女,居然是杨越的亲生母亲。面对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没有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工作人员表示也很少遇到。当天与村里的干部沟通的时候,他们表示肯定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杨军家解决实际困难。市救助管理站也将会把杨越作为一个特殊的救助对象定期开展回访,与当地政府共同做好保障工作,避免此类人员出现再次流浪。     

  两地救助站爱心接力 助她和家人团圆 

于永(化名)回家。

  于永(化名),女,沂源县石桥镇松峪村人,今年36岁,精神异常。2018年11月28日下午被日照市救助管理站护送到淄博市救助管理站。 

  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他们了解,于永是2016年初被日照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当时日照救助站接到电话反映在日照市郊区发现一名女性流浪人员,浑身脏兮兮的,身边堆满了捡拾来的垃圾,还不能说话,于是日照市救助站就到达现场把她接了回去。刚刚接到救助站的时候,工作人员试图和她沟通,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敢说话,偶尔说两句声音也特别小,见到人时也总是低着头不敢抬头。3年时间里,日照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和她沟通了无数次,终于在前几天从于永嘴里听出了“沂源”“松峪”的字眼儿。在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两地救助管理站很快确定了于永的身份,她就是沂源县石桥镇松峪村人,父亲叫做于海(化名)。得知女儿的消息,于海十分激动,于是两地救助管理站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于永回家与父母团聚。 

  11月29日上午,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开车把于永护送到沂源县社会福利中心,见到了于永的父亲。一下车,于永见到父亲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就紧紧抱着,把头深深靠在父亲的肩头,眼里满是兴奋和激动,嘴里还不停说着:“走,回家!咱走吧!”,竟然没有喊出一声“父亲”。 

  其父亲告诉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自己和老伴儿都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于永也不是从小就存在精神异常的情况,她精神出现问题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在出现问题之前一直挺好,二十多岁的时候还跟邻村的一个人结了婚,可是结婚之后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出现了精神异常,从于永断断续续的话语中分析好像是被什么东西吓到导致了精神出现了问题。精神出现问题后,于永经常独自一人到处游逛,为了找她家里人也是操碎了心,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要外出在周围几个村子里寻找女儿的身影,直到3年前的一天,他们再也没有在周围见到女儿,四处打听也没有听说有人见过自己的女儿。家里人和于永的婆家人疯了似的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他们也实在不知道去哪里找寻这样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丫头。 

  于海说,女儿于永的对象叫田(化名),是距离松峪村5里路远的石桥镇石桥村人。据田原的父亲田老汉讲,田原小的时候挺正常的,但是从16岁开始突然出现了精神问题,儿子田原和于永两个人没有办理过结婚登记手续,就在两家老人的撮合下办理了婚礼。两人还有个男孩儿,已经八岁了,上一年级,平时由孩子的爷爷照顾着,因为他们没有正规的登记手续,孩子到现在都没有户口。孩子的爷爷说,因为没有户口,孩子上学都是个难题,说不定哪天就不让上了。 

  于永精神出现问题后的几年,突然就怎么也不跟田中原一起过了,执意要回家,把孩子留给了男方抚养。这才出现了于海天天围着村子找女儿的一幕。 

  于海一家的收入全指望家里的几亩薄田,种的麦子和玉米,一年下来也没几个钱。沂源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他,像这种情况可以到镇上去咨询一下能不能帮孩子办理个残疾证,申请个补助或者补贴,或许能够多少缓解一下家庭的困境。     

  “尼姑”求助返家记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尼姑张芳(化名)换上新衣服。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忆,自11月25日开始,夜间值班人员经常在半夜一点到两点之间接到一个女同志打来求助电话说自己无家可归,需要救助。第一天,这名女同志说自己在博山区安上村莲花山的正觉寺外面,感觉又冷又饿,是用别人的手机拨打救助电话。按照救助管理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工作人员立刻拨通了博山区民政局的值班电话,约一个小时后博山反馈信息说正觉寺周边并没有发现任何无家可归的妇女。第二天,值班人员没有接到电话。第三天凌晨两点,夜间值班人员又接到了同一个人的来电,说自己在博山区龙泉寺的门外路边,因为龙泉寺里全是和尚,白天去讲经礼佛,晚上不能收留自己,因此又没有地方可去了,需要再次救助。又一次,博山民政局值班人员赶到了这名女同志说的地方,也又一次落空,也不知道这名妇女去了哪里,周边找遍也没有找到人。同样的故事持续上演着,直到12月2日,星期天的凌晨四点半。救助站的值班电话再一次接到这名妇女的求助,这一次她说自己在博山区池上镇李家村的尼姑庵外面,请求救助站帮助自己找个住的地方。 

  当天夜里正下着小雨,气温很低,为了能够及时提供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她找一个能栖身的地方,然后待在原地等待救助站的车去接她。天亮以后,市救助站值班人员驱车赶往李家村,找到了在李家村公交车站等着他们的那名求助人员。她叫张芳(化名)54岁,家在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郭湾社区鲁庄村,自己称自己是出家人,从衣着和头发看来的确是“尼姑”的打扮,只不过浑身上下有些脏乱,看起来这些衣服似乎穿很久。张芳说话很正常,不过说不了几句话就开始说起佛经佛法来。救助站工作人员让她上车,准备把她带回救助站再送她回家,结果她在李家村公交车站那里赖着不走,工作人员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说自己的证件落在了尼姑庵里。于是,工作人员带着她到尼姑庵寻找身份证,到了尼姑庵,工作人员见到了住持师傅,师傅见到张芳这个样子很是诧异,她告诉工作人员说张芳昨天的确来过尼姑庵,但是张芳从庵里走的时候她们给她从头到脚换上了全新的僧服,没想到一夜之间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原来,张芳为了让救助站工作人员相信她无家可归,特意把新衣服藏了起来。住持还说,张芳之前就曾经在李家村这个尼姑庵里住过,但是住过之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把尼姑庵给告了,告到了博山区政府,于是这一次就不方便收留她。 

  张芳希望救助站能帮她回家,于是工作人员把她带回救助站。次日,由工作人员护送回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