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比纪录片还要尊重现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04-14 16:49:00


  作者:韩浩月 

  在2020年电影颁奖季,《小丑》《寄生虫》等片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一个奥斯卡提名也没得到的《黑水》,被认为是今季最大的“遗珠”。这部根据一名律师代理起诉杜邦公司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被无数影迷惦记着,烂番茄89%的新鲜度以及豆瓣8.5的评分,是对它与奖项擦肩而过的最大认同。

  《黑水》不具有“得奖”的气质,虽然它拥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环保主题,以及商业捆绑政治与科技形成的“黑暗”,具有深刻的批判,但在表达技巧上,它没有采用更具煽情效果的手段。

  在大多数篇幅里,它的故事缓慢、沉静,甚至有段时间令人产生一种不耐烦的窒息感——比如等待科学小组给出一种名为PFOA的化学物质最终鉴定结论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当然,也可以视为创作者故意如此,所以当主诉律师罗伯特·比洛特终于等到鉴定结果证实PFOA对人体有害的电话与妻子相拥流泪的时候,观众才会如释重负——这是全片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煽情场面。这样的煽情手段,比《小丑》《寄生虫》自然差了几个等级。

  现实与电影,有时候说不好谁更精彩,但虚构与煽情是电影的天然权利,放弃使用这种权利,只有一种解释,就是面对沉重、严肃题材,电影人没法说服自己用“升华”的手法来传递真相与价值观。《黑水》很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进展方面,都非常朴素,于是我们看到了饰演过神气的绿巨人浩克的演员马克·鲁弗洛,在《黑水》里并不像一名大律师那样气场十足,反而,他在公司里有些软弱、唯唯诺诺,在家庭中,也不像根“顶梁柱”,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在遇到原则问题——公民身体健康权被侵害的时候,才展现出绵长、坚韧的战斗精神,其内在的动力来源值得追溯。

  罗伯特·比洛特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他有点儿像中国电视剧里常出现的从农村走向一线城市的青年人,在事业上崭露头角,正需要他韬光养晦的时候,他完全有理由拒绝来自老家的两名求助老人,但就在他将两位老人搪塞出门之前,他听到其中一位老人说出了他奶奶的名字——这是他态度转折的一个关键点,从躲避到挺身而出,罗伯特身上的正义与侠气,有了一个正当的来源。他担心奶奶(奶奶也象征着故乡)对他失望,于是接下了案子,并像一头耐心的猛兽一样,花费七八年的时间,向杜邦公司发起了持续的挑战。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大词”,有的,只是现实生活的复杂与人心的善变,当受害者也开始为杜邦公司辩护的时候,罗伯特·比洛特的坚持,也开始在有意义与没意义之间摇摆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理想的,罗伯特·比洛特为3535名诉讼者争取来了7亿多美元的赔偿,美国环保署也禁止在民用商品中使用有害化学物质,但即便是这样的结局,《黑水》也只是平淡地给整个故事结了尾,没有欢呼,没有感恩,没有宣泄。或许对现实中的当事人以及电影主创团队来说,这场斗争没有胜利可言,化工企业将有害物质排放了出来,让数千人致癌,数千万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有毒元素,即便赔再多钱也挽回不了损失。

  况且,对于企业巨头来说,天价赔款永远不过是整体销售额的一个零头,这些为政府提供大笔税收并解决就业难题的企业,不会因为作恶而消失,严格来说,罗伯特·比洛特只是在小范围内为故乡人夺回了部分权益,按照电影片尾字幕所说,全球99%的人身体里都含有有毒化学元素,这个难题怎么解?

  《黑水》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得到观众的好评,不是电影在娱乐性方面做得有多出色,而是他拍出了很真实的无力感。商业力量可以影响并左右政客、科学家,可以控制舆论对大众进行洗脑,一双无形的大手假借造福人类生活的名义攫取高额利润,这股力量的唯一敌人是正义与良心,而正义与良心,也时时走在刀刃之上,有的人很可能走着走着就倒向了邪恶一方。

  在观看《黑水》时,观众虽然会和罗伯特·比洛特站在一起,却没法把他当成英雄,相比于科幻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哪怕拥有“良心”这种“武器”,一个普通人想要通过正义来捍卫群体也太难了。

  《黑水》比纪录片还要尊重现实,这是它难能可贵之处,电影因此拥有了一种深度,只是它的深意在电影之外、故事之外,需要观众去感受、联想,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告诉了观众,这个世界与己有关的一些残酷真相。(韩浩月)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