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涅槃 鲁川情深】时间铭刻历史 新城感恩前行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5-06 09:50:00


  转眼间,今年已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淄博就与北川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救灾到援建,从帮扶到支教,淄博与北川早已是血浓于水的兄弟。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但记者这两天在北川回访的过程中,依然能够找到许多关于淄博的印迹,听到北川人讲述淄博兄弟的故事。
  永昌小学大门口有六个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大字:山东淄博援建。
  在香泉乡黄江义校采访时,本报特派记者与学校马老师(左二)合影。
  香泉场镇:震后首个异地重建的场镇
  因山东与北川在地震中结下的情缘,如今的北川处处充满了山东元素。从北川新县城去往香泉乡,必须经过的一段道路,名称就是“山东大道”。而这条道路也是连接北川新县城和北川老县城(现为地震遗址公园)的一条最主要的干道。
  来到香泉乡政府驻地,羌味十足的十几座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半山腰上,灰白墙、灰瓦,羊头、碉楼,具有浓郁的羌族文化色彩。这里是香泉乡的场镇广场,广场正前方,镌刻有“淄博援建”四个大字的大理石碑坊格外引人注目。在香泉乡文化活动中心旁边的广场上,记者看到一些用鹅卵石铺成、形状奇特的线状图案。乡里的干部介绍说,这里就是当年大地震时的江油断裂带图案。当年淄博援建方多方寻找专家求证,最终在断裂带的上方做出一条线状图案,真实地将断裂带形状展示出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据悉,香泉场镇规划总建设用地20.45公顷,包括卫生院、文体中心及广播站、健身场所、场镇道路等,总投资1330万元。而香泉场镇也是四川省震区灾后首个完成异地重建的场镇。
  西羌南桥:新县城第一座通车的桥梁
  北川新县城主城区所处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所临河流为安昌河。而与安昌河并行、纵贯新县城南北的安北公路是四川省省道,同时也是新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
  2010年3月25日,由淄博市援建的北川新县城重点项目西羌南桥实现了主体工程竣工,而这是安昌河上设计建造的4座桥梁中最先实现全线贯通的桥梁。同时,作为从绵阳方向进入北川新县城第一个贯通的桥梁,它为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新县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虽然只是一座桥梁,可是站在桥上仔细品味,却能从中感受到设计者在其中凝聚的心血。记者看到,桥梁的整体栏杆立柱为白石,这是因为羌族人崇拜白石,而且当地建筑随处可见白石标志。桥梁的栏杆造型则是大禹治水铲,这是大禹文化的标志。桥上的路灯同样非常有特色,采用纯朴的椽木造型,颜色为褐色,这是因为羌族房屋建筑中椽木的椽卯结构是一显著特点。可以说,整个桥梁都是羌族文化与大禹文化的体现。不仅如此,整座桥梁两侧还设置有喷头,每到夜晚,喷泉会伴随着五彩灯光冲向天空,随后洒落安昌河中,成为安昌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永昌小学:永怀对淄博的感恩之心
  永昌小学位于北川新县城北侧,这所北川县设施条件最好的小学,就是由淄博市投资4780余万元援建而成。它于2009年12月21日开工建设,2010年8月28日投入使用。
  站在永昌小学门口,“山东淄博援建”六个字赫然醒目。记者看到,正对校门口的教学楼上,“淄恩楼”正是它的名字。而与这座教学楼平行的另一座教学楼,名字则是“博爱楼”。永昌小学内,大禹精神和羌族文化在学校随处可见。学校的建筑群以院落式布局组织空间,运用坡屋顶、碉楼、过街楼、干栏式连廊、花窗、石片墙等元素以及外墙色彩,突出了北川羌族地方特色。
  “我们把最重要的两座教学楼分别命名‘淄恩楼’‘博爱楼’,就是为了表达对援建者的感恩之情。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永怀对淄博的感恩之心,在学校里快乐成长。”学校一名老师介绍说。 本报特派记者王晓明王兵张亚军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