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寻踪】洞顶村:遗落深山的眷恋与落寞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6-06 09:06:00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侯婧

  这几天,淄博的气温一度直逼40℃,但是在青州市庙子镇洞顶村却清凉很多。

  洞顶村,因为地处山顶,交通和生活十分不便,大多数村民早些年就陆续搬走了,只剩下4位老人不愿下山生活,一直留守在村里。

  洞顶村紧挨着淄博的潭溪山景区玻璃天桥,在村民家的院落内就能听到游人的嬉闹声。

  在景区的热闹繁华衬托下,村子显得更加落寞。

寂寥的村庄与热闹的景区距离极近。

已经许久不用的石磨。

村中一栋屋顶即将坍塌的老屋。

  一个隐于山顶的“避暑天堂”

  洞顶村,海拔814米,是青州市海拔最高的村庄。

  村名源于两个地方,所说的“洞”,是指潭溪山景区半山腰的昭阳洞,传说是明朝昭阳太子修行读书的洞穴。所谓的“顶”是指附近的一个山顶即“皇姑子顶”。传言当年昭阳太子的姑姑,不放心皇侄独自在山洞中读书,特在山顶陪同。村子坐落在“洞”的上方、“顶”的右下方,故名洞顶村。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因为村子坐落在昭阳洞的山顶上,于是叫洞顶村。

  不管哪种传说,都形象地描述出村子在山顶上,并且像极了太行山的村落——山顶上有村,村顶上又有崮。类似洞顶村这种地势,在整个鲁中地区都很少见。山上土层很厚,有的能达到两米,且以红土居多。

  6月2日一早,记者一行人从庙子镇杨集庵村的宿营地出发,沿着山脊徒步翻越三座山头,穿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不远处掩映在绿树中的洞顶村。又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楂树林,总算是进了村。

  村里植被非常丰富,各种树木遮天蔽日,刚刚爬山湿透的衣衫瞬时感觉凉爽。“这温度感觉要比城里低十来度呢,太适合避暑了。”同行的同事感叹道。

  村里道路多是石板路,路两旁由于长年人烟稀少,各色野花野草肆意生长。单看风景和气候,这个村子像极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面对此情此景,记者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宋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景色怡人,田园风光,藏于山顶,与世相隔。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处高山之上,与外界的沟通接触少,生活极为不便,近年来多数村民都已经搬离山村,到山下或者城里生活。村子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已破败,大门紧闭,树木和杂草掩盖其中。

村中的一个院落正在整修,工人说主人准备经常回来住住。

两位行动都已十分困难的老人相依为命。

王元花操劳一生的双手皮肤黝黑、青筋暴起。

  四位老人的村庄

  洞顶村的房子散落山间,松松散散,连不成片。在村里转了半小时,却难觅村民的踪影。

  寂静中突然传来一阵话语声。循声走入一座院落,见到两个人在整修房子,“我俩是被雇来修房子的,这个村子的情况不熟悉。”见记者询问,对方忙回答。

  辗转几番,最终寻到一位正在小路上喷洒除草剂的老人。他说,他是附近道沟村的,每年都要上山来清理一次杂草,不然村里的路就要被彻底淹没了,“村里还有人住着,路不能说没就没了。”

  道沟村在洞顶村东南方向的悬崖下,原先就只有十几户人家,现在连这个大爷在内也只有四个人住。道沟村和洞顶村共同形成一个行政村。就是说,这两个村子现在的常住人口只有八人。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强玉习老人的家中。

  “快进屋坐吧。这么早,你们吃饭了吗?一块吃点吧。”见我们一行人进院,强玉习倚靠着房门打招呼。

  强玉习和老伴的碗里是小半只吃剩的烧鸡,这是前几天村里有人去世,办完丧事后人家送给他们的。他说,平时孩子们会经常到山上来看他们,每次都会带来一些蔬菜米面,他们俩人吃饭很简单,做一次饭能吃好几顿。

  强玉习今年84岁,虽然耳不聋眼不花,但是有个头痛头晕的毛病。6月1日那天他突然头晕,感觉天旋地转,摔倒在院里,右脸擦破了铜钱大的一片。村里没有大夫,最近的卫生室也在8公里之外,自己腿疼根本去不了,无奈就用紫药水随便抹了抹。至于晕倒的原因是因为血压高还是别的问题,老人说因为平时没有条件检查,他自己也不知道。

  强玉习的老伴王元花已经92岁,还能下地干活。她说:“我比老伴大8岁,可他有点脑血栓,基本干不了活,地里和家里的活儿都得我来干。”王元花说,村里还有两名老人,只是平常也互相见不着。

  “孩子们也想让我们老两口搬去和他们住,我们不去。一是在山上待了一辈子住不习惯,再就是他们家里铺瓷砖,拄个拐杖都打滑,去了都不敢走路。”王元花是个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因为小脚走路不利索,加上腿疼得厉害,大多时候她只能跪着、爬着在地里干活。每次干完活腿会疼得更厉害,需要好长时间才能站起来。

  不知是出于习惯,还是内心的郁闷使然,在与我们交谈的时候,王元花老人说上几句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此时,老屋对面的潭溪山风景区里的玻璃栈道上已是人声鼎沸,吵闹声刺穿了村庄的寂寥,把老人的声声叹息衬托得更加落寞。

  通往王元花家菜地的是一条陡峭的山间泥路。不足一尺宽的小路旁的泥土中,可以看到一个个铜钱大的小洞。大家判断,这应该是雨后下地干活的王元花老人的拐杖戳在松软的泥土上留下的痕迹。菜地里,老人小脚留下的脚印和手掌撑地留下的掌印也隐约可见。

  是什么让王元花和这些老人们有如此倔强生活的力量?是土地的厚重,还是青石板的坚硬?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