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遭遇不测被截肢 不甘沉沦自学篆刻赞家乡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7-27 09:18:00


杨云升在创作篆刻作品。

杨云升的篆刻作品“新旧动能转换 留下蓝天碧水”。

  文/图 记者 张培

  身体严重残疾,无论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多付出数倍努力,但他从未放弃。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在42年前遭遇不测被截肢,后来他研究篆刻并以此为精神寄托,创作完成了上百件作品,赞美家乡淄博越来越好。

  7月26日上午10点,记者采访到主人公杨云升。1953年出生的杨云升头发花白,身材微胖,说话声音洪亮。杨云升从小在山铝长大,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感。18岁那年,杨云升进入淄博牵引电机厂当工人,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做浇铸工,那时的他感觉每天有用不完的力气。本以为这辈子能做一名幸福的一线工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2月12日下午,杨云升在用吊车运送重达2吨的电机壳时,固定电机壳的铁链松脱,坠落的电机壳砸中了他的右腿,当时他就昏了过去。经过一周左右的抢救,命虽然保住了,但右腿因伤势过重被截肢。

  “做截肢手术的那天,我才知道什么是悲痛欲绝……”杨云升称,原本身体强壮的他以后就成为残疾人,让他心理上无法接受。整整休养了10年,1987年杨云升才回到厂里上班,被调至后勤部门做了一名看车员。由于工作比较轻松,他就想利用空余时间做点什么,让自己振作起来,不能就此沉沦。他看了很多励志的故事,并开始自学书法,渐渐地他对篆书产生了兴趣,每天坚持练习,后来他感觉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和祝福语不如用刻刀刻出来有意义。

  1991年初,杨云升制作了刻刀,开始钻研篆刻,一开始他在木头上刻,但他发现在木头上刻出的篆字效果不好,后来他买了一些大小适中的奇石用来篆刻,但是这样成本较高,靠自己的工资收入承担不起。他发现用石膏粉和水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就能制出硬物载体。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成功制出了方形和圆形的硬物载体,可以在上面篆刻文字。

  杨云升介绍,他最为喜欢的是篆刻赞美家乡淄博的祝福语。他通常先用铅笔在硬物载体上写出祝福语的篆体字,再用刻刀将篆体字周边的部分刻掉,这称为朱印;如用刻刀将篆体字线条刻掉,保留周边部分,这称为白印。制作一个硬物载体需两周左右,完成一件篆刻作品约3天。虽然耗时费力,但他很享受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有人愿意学习篆刻,他愿义务传授,让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