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驱车1600公里访北川看巨变再 造一片山河 自此涅槃重生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5-04 09:07:00


  有一些日子终将刻入灵魂,
  有一种付出让人远离悲伤。
  10年前多事之秋,揪心悲恸,先是“4·28”,后是“5·12”,深刻影响了淄博,影响了中国,成为国人心头上永远的痛。
  有一个企业——金城建设,“4·28”抢救现场征尘未洗,又火速奔赴北川抗震救灾,随后又参与震区援建……
  有一家媒体——鲁中晨报,灾情发生后,三路记者先后赶往震区:汶川、北川、青川……记者王兵三年内先后五次赶赴灾区采访,两个春节在那里度过。
  有一座城市——山东淄博,齐国故都,陶琉之乡,这里的人民以博大胸怀,行大爱无疆,举全市之力,无私援助,投入灾区重建,传递了无限温暖。
  十年过往,十年重生,十年牵挂。
  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鲁中晨报和金城建设联合推出“十年涅槃 鲁川情深——汶川地震十周年回访”活动,看巨大成就,享奋斗过程,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8年6月1日,北川县香泉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一座崭新的学校。淄博市援建突击队奋战三昼夜,建成了这所有6间教室,400多平米,容纳300名学生的学校。
  2009年1月22日,在地震中被摧毁的北川中学遗址。
  2018年5月3日航拍的新北川中学。
  2018年5月3日傍晚,淡淡的夕阳中,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新县城显得祥和而又宁静。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派记者再次来到当年的灾区,回望当年的艰苦历程,展现10年来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晨报四川5月3日讯(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王晓明 王兵 张亚军) 十载同心,涅槃重生!今年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心中留下的印记,至今都难以磨灭。今天下午4点,经过2天近1600公里的奔波后,本报特派记者驱车赶到了北川新县城,从这里开始起步,见证汶川地震这10年来的改变。
  地震10年 再访北川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5·12”汶川地震猝然发生。
  地震发生后,淄博市委、市政府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全市动员,立即行动,组织人力、物力急赴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抗震救灾。包括金城建设在内的600多名淄博援建人员奔赴抗震一线,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过渡性安置房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灾情发生后,鲁中晨报也先后派出3路记者赶赴灾区采访,及时发回了现场报道,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赈灾义演,募捐善款支援灾区。
  北京—什邡,广东—汶川,河南—江油,浙江—青川……地震发生后,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定点支援,而山东对口支援的则是北川。因此,本报特派记者此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北川。
  北川新貌 让人惊叹
  5月3日下午4点30许,记者站在了北川新城的土地上。天蓝,水清,一栋栋整洁漂亮的民居楼、学校、医院矗立在秀美的山川之间。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街上的行人悠闲地穿梭着,耳中传来有些拗口的川音。
  恬静,舒缓,淡然,这就是北川新城给记者带来的第一印象。
  而从高空俯瞰北川新城,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城区面积不算太大,布局却井井有条。纵贯县城的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禹龙路平展如镜,车辆来来往往,路旁绿树成行,花木葱茏;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抗震纪念园、北川中羌中医院、北川中学、羌族特色步行商业街……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羌味浓郁。
  作为汶川大地震后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当年3万山东援建大军日夜奋战,仅仅用11个多月时间,就让“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北川新县城向世人展现出美丽的身姿。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北川新城让人赞叹不已。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坐落于此,因此,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塑造的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随处可见,并在这里与禹羌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