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石化开门迎客 绿色智慧发展打造碧水蓝天

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04-23 08:49:00


齐鲁石化

走进齐鲁石化研究院 

  鲁中网·海报新闻4月23日讯(记者 夏彬 张琦)齐鲁石化,是淄博人再熟悉不过大型化工企业之一。22日,50个“世界地球日”,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举行公众开放日30余名媒体记者走进已有50多年历史的齐鲁石化,“零距离”接触石化行业,一起探秘智慧能源。 

    “刘爱华数据”破解世界化工行业难题 

  人一生要“吃”掉551千克石油,“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90千克石油,“行”掉3838千克石油……当记者走进齐鲁石化研究院,看到人们生活与石油联系到一起的展板时,好奇感便油然而生。不过,更令记者惊讶的是,研究院研发的降低硫回收排放技术破解了世界化工行业难题 

  齐鲁石化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在研究院有一支团队研发的硫磺成套回收技术,让齐鲁石化的二氧化硫减排率达到90%,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100毫克/立方米,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该项科研成果的带头人名叫刘爱华,所以100毫克/立方米在业内又被称为“刘爱华数据”。 

  多年来,齐鲁石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已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6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279项,国内有效授权专利481件,国外有效授权专利27件,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远程管控乙烯生产 30万吨每年已变80万吨 

烯烃厂控制中心

  2019年,是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35周年。公众开放日的第二站,记者来到齐鲁石化烯烃厂感受那段光荣岁月。 

  走进烯烃厂宽敞的控制中心,工人们正在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进行工作。烯烃厂厂长朱宏林告诉记者,中央控制室是乙烯生产运行的大脑神经中枢,资料实时进行采集,可以远程自动管控,管理更加精细。 

  1984年,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乙烯之一,是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35年后,齐鲁30万吨乙烯经过两轮大型改造和填平补齐,年产能力提升到80万吨。随着齐鲁石化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项目的顺利推进,新建一套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的可研报告已经上报集团公司,齐鲁乙烯将迎来更大更快的发展。 

  污水”可养鱼 承担地方158家企业污水处理工作 

供排水厂生物指示池里的鱼

  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一直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三站的齐鲁石化供排水厂之旅,着实给记者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这里“污水”居然可以养鱼,水中鱼还能繁衍后代。 

  走近供排水厂的生物指示池,看到水里的鱼儿,记者便当起了“饲养员”。面对鱼食的诱惑,池里的鱼儿需要聚集起来,好似“跳舞”一般。后来,记者才了解到,生物指示池里的水其实是处理后的污水。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齐鲁石化处理后的污水是可以饮用的。 

  记者了解到,其实供排水厂不仅负责齐鲁石化自身的化工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工作。同时,还积极负起社会责任,连续20多年共处理地方化工厂污水近3400万吨,相当于28个大明湖的容量。目前共承担着158家地方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工作,消除了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烟气“超洁净排放” 如家中做饭天然气燃烧 

  “环保先行,绿色发展,打造齐鲁石化蓝天白云美丽家园”,这是齐鲁石化热电厂中央控制室的屏幕上,最为显著的一句话。 

  2005年开始进行烟气脱硫改造,成为国内同类装置运行的典范,到2014年公司13套脱销装置一年内建成投用,再到2016年以来,齐鲁石化投入3.8亿加快实施13台燃煤锅炉的“超洁净排放”改造……话是这么写的,齐鲁石化也正是这样做的。 

热电厂中央控制室

  热电厂厂长王军明向记者罗列了一系列 “超洁净排放”改造后外排烟气中各物质的数据,同时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便是改造后的外排烟气将达到天然气燃烧后的标准,就像我们在家里做饭一样。 

  走过53年风雨的齐鲁石化秉承着“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始终坚持履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近年来,齐鲁石化的发展步入了“开放共享”的新阶段,企地合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共建共赢成果丰硕。齐鲁石化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重点突出了“企地共建”和“绿色发展”两大部分是的,企地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开放才能共享,合作才会共赢,发展则需要不断的去践行。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