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文物修复师毕延铭:“文物医生”妙手“修复历史”

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05-13 18:34:00


  记者 杨雨桐

  千百年来的青铜器、字画能重现光彩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背后离不开文物修复师的巧夺天工,在淄博市博物有这么一“文物医生”,他每天与文物相伴,用双手一件件历经岁月侵蚀的文物再次焕发容光。5月8日,记者走进位淄博市博物馆,目睹了这神秘工作——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 

从淄博市博物馆北门进入,斜对过便是该馆的地下室,其入口处有一间并不起眼的办公室,那便是文物修复中心,也如同医院的“科室”一般。

在地下室入口的拐角处,便是毕延铭的办公室,也是他其中一处修复工作的地方,在这间不起眼的房间里,数百件残破的文物在他手里重现光彩。

  从淄博市博物馆北门进入,斜对过便是场馆的地下室,其入口处有一间并不起眼的办公室,那便是文物修复中心——这就是博物馆的“医院”。而这里的“主治医师”只有一名,名叫毕延铭,从参加工作起便从事文物的修复和复制,至今已有22年。他是京派“古铜张”第五代传人,其父师承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擅长文物修复、青铜器鉴定,称得上是一名“专家门诊”的“大夫”。 

  毕延铭1971年出生于淄博博山,其父便是文物修复的专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十几岁便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开始我就给父亲打下手,当第一次摸到文物时那是相当兴奋。”从此,毕延铭一有空就钻到家里父亲的工作室学手艺,有时整晚不出来。就这样,毕延铭与文物结缘,相伴至今。 

  2001年,毕延铭正式接替父亲工作,成为博物馆一名文物修复师,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为淄博市博物馆《齐文化大展》《馆藏精品文物展》《西汉齐王墓陪葬坑陈列展》等大型陈列展修复、复制文物300余件,其中包含了数量不菲的珍贵文物。 

  文物绽放光彩的背后,离不开修复师不辞辛劳的日夜工作,毕延铭笑着说:“有时一低头一抬头,一上午就过去了。”毕延铭告诉记者,干这一行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沉得住气的心,耐得住乏味,还要胆大心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文物的“病情”不一样,相应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需要修复师因地制宜地去对待。不同文物的修复难度存在着天壤之别,毕延铭始终遵循传统老手艺,他说,有的文物修复少则一个月能完成,有的则需要大半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但文物修复师的人手却非常有限,全国也就千人,而淄博市有资质的也不过五、六人。毕延铭告诉记者,他此前看过一个报道,上面说对于目前待修复的文物,全国所有的文物修复师也要上千年才能全部修复完。如今的毕延铭也想着能收个徒弟,继续把手艺传承下去,“感兴趣的倒是不少,但能真正坚持学下来的寥寥无几。”毕延铭感叹道。 

图为毕延铭为一把战国时期的戈进行修复。

在另一面桌上,毕延铭的办公用品整齐的摆放在上面,记者注意到,他所用的烟灰缸、剪刀、储物盒等用品都透着一股艺术气息。

在博物馆展厅里,毕延铭为记者展示自己修复过的一个文物——汉代铜壶。

毕延铭1:1复制制作的齐国殉狗坑

毕延铭为记者展示当年荣获全国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和修复、复制工作三十年以上荣誉证书名单,其中就有毕延铭的父亲。谈起父亲的成绩,毕延铭的话便多了起来,话里透着股自豪和敬佩。

毕延铭修复后的铜钫

修复前的铜钫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