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一代科学家的美丽青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9-07 10:49:00


  作者:闫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由慈文传媒等出品的年代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在北京卫视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后收到了观众的良好反响。该剧以“两弹一星”事业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时间段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一群怀有赤子报国之心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西南边陲,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并为此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剧作运用艺术手段生动地融入诸多真实事件和人物,不仅能够唤起老一辈人的家国记忆,也能让当代年轻人了解那段特殊岁月里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与青春昂扬。

  从选题上,便不难看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出品方与主创团队的国族情怀与时代担当。剧中着重表现了几位怀有人生信仰的大学生为响应中央号召、实现自身理想而积极投身科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与航天梦想无怨无悔地付出热血青春。但值得圈点的是,剧作并没有以呆板的说教或“流水账”式的记录来图解主题,而是用一个“情”字来贯穿始终,让爱情、亲情、友情和民族情感深融互映,从“小我”中洞观“大我”,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故事中着墨最多同时也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张利军、高占武、马朝阳等一些男性角色之间的兄弟深情,共同的价值选择与现实追求让这些男人之间碰撞出的团团火花,兼具信仰之美和阳刚之美,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照亮了理想之路。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言:“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故事的年代。”可以说,该剧正是致力于借助一段距今稍远的年代故事,使其与当代青年产生心理契合与精神共鸣。虽然时空挪移,但任何年代中的人性与情感都息息相通,人生转折时的困惑与抉择都无本质不同,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都值得深究特写,这正是“好故事”的着力点和出彩点。当下,价值虚无主义和浮躁享乐之风严重侵蚀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背景下,该剧力求通过跌宕情节的演绎、人物命运的铺展,让几十年前振奋心灵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在当代年轻群体中实现精神回归,为其价值取向、道德培养以及为人处事等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剧作播出正值高校毕业季,因而恰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为年轻人树立正确择业观注入了精神正能量。

  在艺术表达方面,这部剧的最大亮点是对于几位主要角色的塑造。军人后代张利军、农民的儿子马朝阳、“资本家千金”陆若文、留苏高才生向晴……身份各异的几个“普通人”角色构成了一组充满斗志和激情的青年人物群像。这些形象的性格气质各不相同,但均与其身份和阅历基本相符,这使得故事既有了虚构之中的真实感,又有了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尽管个别演员在表演时偶有夸张感和生涩感,整体的角色形塑却保证了较高的完成度,加之事业线、爱情线、斗争线的多线交错并举,最终令剧作在立体人物形象与波折情节走向的支撑下有筋骨、有血肉、有气韵。

  对于一部剧而言,细节的真实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据报道,为了在视听呈现上彰显质感,本剧的创作历时七年之久,其间主创者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报告文学,实地采访了多位已入耄耋之年的退休技术员,并且不惜斥资购买了与剧作相关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除此之外,剧组还在当年的“两弹一星”研究基地实地取景,导弹、火箭零部件、军装等道具也是务求真实还原。正是这种不忘初心的创作态度和充满匠心的精益求精,使得这部剧具有了较高的审美品位。当然,剧作在人设外化、叙事勾连、影像语言、剪辑转场等方面还有一些可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但总体来看瑕不掩瑜,当下社会呼唤更多这样精神价值与艺术品质兼备的电视剧力作。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6日 16版)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