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未见“杀人”加湿器杀菌剂

2016-05-03 14:33:53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淄博消费信息:又到槐花飘香季,槐花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有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槐花除了生吃还有多种食用方法,还可以做成饼、饺子等食用。不过路边槐花已喷防虫农药,市民请勿采食

 

 

 

 

■封面

最近,韩国人被一则五年前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刷爆朋友圈——“加湿器杀菌剂致死事件”。据央视消息,韩国检方成立特别调查组,让尘封已久的“加湿器杀菌剂致人死伤”事件重获关注。自2011年起,韩国约1500人因此受害,其中超200人死亡。检方发现,2001年杀菌剂制造商就接到投诉,但未采取行动,同时涉事企业试图隐藏产品毒性试验结果。记者走访了淄博多家大型商场,发现市面上销售的空气加湿器大多自带杀菌功能,仅需倒纯净水即可。同时专家提醒,不要向空气加湿器中乱“加料”,每天更换纯净水,若出现胸闷、咳嗽要及时就医。

 

 

 

 

 

淄博消费信息

2016年4月27日星期三

农历丙申年三月廿一

本期导读

【健康】

◆春天注意护好呼吸道

【饮食健康】

◆四种中药零食要节制

【用药宝典】

◆服汤药掌握三个温度

【生活百科】

◆最常见的9个伤骨动作

【明日天气】

淄博多云转晴,北风2~3级,11~23℃

■欢迎关注鲁中网官方微信平台!添加朋友,搜号码:lznewscn,查找并关注“鲁中网”。一个值得淄博人关注的微信账号,汇总淄博大事小事身边事;“鲁中网”在淄博,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淄博消费信息合作热线:2270723。

 

 

 

 

■闲物置换

◆你家小闲物,他家大用处,如果家里有闲物放着不用,可编辑zx+内容发送至短信互动平台106580007616,详细描述宝贝详情、打算换购何种物品以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在手机报中为它寻找新主人。

◆茶楼转让,位置好有固定客源。电话13573363777。

◆淄川汽车美容装饰店超低价整体转让,黄金地段,十年老店系店主一手经营的,客源稳定,年利润在二十万左右,带房租,带员工三名,因店主腰疼现超低价转让。可实地考察。电话13589558958。非诚勿扰。

◆求购脚踏三轮车2辆,闲置不用的七八成新。电话13964322585。

 

 

 

 

 

■健康生活

【春天护好呼吸道】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8天。春季,在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容易传播。

重点防控人群:1至15岁的儿童、青少年。

危害:严重的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男孩)、卵巢炎(女孩)、急性胰腺炎等。

主要症状: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的腮腺部位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表面发热有触痛感,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特别是吃酸性食物后疼痛感会明显。腮腺肿胀在发病1至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两周肿胀逐渐消失。发病时,伴有发热、乏力、食欲下降、全身疼痛等症状,全身症状和感冒有些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腮腺肿大的前后两周为急性发作期,传染性最强。

预防:注射疫苗;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室内尽量保持通风。

注意事项: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并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干、硬食物,以免因唾液分泌及咀嚼使疼痛加剧;为防止传播,对患者应做好隔离,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戴上口罩,以防传染给他人。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发病的前两天至出疹后5天的传染性最强。患者患病后可终身免疫。

重点防控人群:6个月至5岁的幼儿。近几年成人患麻疹的也常见,发病症状比儿童更重。

危害:严重的可引发喉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

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预防:注射疫苗;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应加强锻炼,注意均衡饮食,增强身体抗病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应避开他人。

注意事项:患者应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和护理的家长都应戴上口罩。

 

◆流感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病情较重,恢复较慢。潜伏期为1至3天,发病的3天内传染性最强。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食欲差等全身症状,早期呼吸道症状如嗓子疼等症状较轻。

重点防控人群:老人、小孩等免疫力差的人群。

危害:严重的可引发重症肺炎。

预防:免疫力差的人群可接种流感疫苗,但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肺炎

春季是肺炎的高发季,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传播。特别是青海的春季寒冷干燥,加上病毒变异,有时患者仅仅因为患感冒,3至5天后就可发展为重症肺炎。

重点防控人群:老人、小孩等免疫力差的人群。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发热,伴有胸痛等症状。有的老人会出现乏力、食欲差、嗜睡等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预防:外出注意保暖,室内保持通风,适当的户外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

◆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5天。

重点防控人群:5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

危害:严重的可并发肺炎、脑炎。

主要症状:发烧、不适、厌食等症状,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的小水泡,大约经24小时,水泡会破溃,疱疹持续3至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结痂。皮疹分布在躯干、面部、头皮、四肢等部位,瘙痒感严重。

注意事项:患病期间应做好隔离工作,家长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

 

 

 

 

 

■饮食健康

【四种中药零食要节制】

说到中药零食相信吃货口水都会流出来,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零食与中药相结合,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你知道吗?有些中药零食是不能随便乱吃的,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吧!

◆茯苓饼:健脾和胃

血糖高的人少吃虽然茯苓饼利水渗湿、健脾和胃,还能宁心安神,能够提升机体的自身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但是现在市场上茯苓饼里添加了蜂蜜、白砂糖等导致非常的甜,血糖偏高的人确实要少吃为妙。

◆龟苓膏:清热排毒

胃寒和怀孕、经期的人少吃龟苓膏是传统最养生的中药零食,相传在过去都是专供给皇帝食用的,它具有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消除暗疮等功效,所以颇受年轻人青睐。但是龟苓膏不宜多吃,因为龟苓膏能够清热排毒,偏于寒凉,一般胃寒和脾胃虚弱的人还是少吃为好。有的报道说龟板还有兴奋子宫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孕妇和月经期的人群也不宜多吃。

◆薄荷糖:清咽利喉

阴虚及气虚类人群少食经常抽烟的朋友,为了缓解口中的异味,口袋或者包里、车上都会备置一些薄荷糖。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薄荷其实是一种中药,如果是正宗的薄荷糖,其中都会含有少量的薄荷提取物,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有助于缓解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病症。但是阴虚的人不宜服用。

◆阿胶枣:滋阴养血

胃热和消化不良的人少吃超市经常能看到散装和袋装的阿胶枣,这是女性朋友比较喜爱的零食,因为它能够为女性起到养血补血的功效,特别是阿胶还能补脾和胃、益气养神、滋阴润燥等功效。对于气虚或血虚体质的人群经常吃些阿胶枣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有助于改善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状。但是阿胶枣吃多了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尤其是胃热患者和消化不良的人,多吃还容易上火。所以吃它的时候适量七颗最好。

 

 

 

 

 

■用药宝典

【服汤药掌握三个温度】

拿到代煎药,许多人习惯热过之后马上喝。其实,服药温度还需根据病症来决定,常见有温服、热服、冷服三种。

温服。温服是指把煎好的汤药冷却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体温为宜。大部分中药汤剂可采用温服法,一方面不至因温度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 另一方面可减少药液偏冷偏热,对胃肠产生刺激而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等,利于药物吸收。需要温服的主要是具有发汗解表、温里祛寒、温经通脉等功效的中药汤剂,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麻黄汤,主要治疗普通感冒等;具有解表散寒等功效的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的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便血等。

热服。伤风感冒、怕冷无汗,需服后盖上被子捂出微汗以达到发汗解表散寒目的的中药汤剂均需热服,如疏散肌表功效的解表药、部分补益药、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药等。具有辛凉解肌、兼清里热功效的柴葛解肌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流行性感冒等;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九味羌活汤,若急需发汗时可配粥一起热服。

冷服。冷服指汤剂煎煮好后放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功效、止血功效的中药均需冷服。如具清热生津功效的白虎汤,主要用于大热、大汗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小蓟子饮,主要治疗小便赤涩热痛、尿中见血等。收涩固精功效的汤剂也需冷服,如金锁固金丸等,主要用于治疗遗精,膀胱失约所致尿频遗尿等;另外,凡中毒病人服解毒剂,也宜冷服,这此外,服药剂量、次数、时间、饮食禁忌等都很重要。患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医师药师的要求进行服药。

 

 

 

 

■生活百科

【最常见的9个伤骨动作】

1.蹲着择菜。研究表明,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零,站起来和平地走路时负重是体重的1~2倍,跑步是4倍,而蹲和跪是8倍。临床上,女性膝关节疾病患者多于男性,就是因为生活中女性下蹲次数相对男性更多,比如蹲着洗衣服、择菜、擦地等。   

专家提醒:老人和肥胖人群尽量不要深蹲或减少深蹲时间,别超过20分钟。老人下蹲最好扶着桌子或椅子,减少膝关节压力。

2.背单肩包。长期背单肩包会让我们的肩膀酸痛,甚至一高一低。因为人们为了防止包带滑下来,一侧肩膀总是习惯向上挺一下,并向内用力。长期如此,脊柱还可能发生侧弯,女性甚至会出现乳房不对称。尤其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易受影响。   

专家提醒:学生书包里的课本很沉,最好背双肩包。对成人来说,上下班路上,如果路途较短可以背单肩包,但最好不要总用一侧肩膀,可以两侧交替着背或斜挎着背。如果路途较远,最好背双肩包。

3.窝在沙发里。窝在沙发里或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的确放松,可这对骨头来说却很煎熬。半卧位时,腰椎缺乏足够支撑,原有弧度被迫发生改变,椎间盘所受重力增大,不利于腰椎和脊柱保持生理结构,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肌肉劳损、脊柱侧弯,甚至诱发腰痛、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   

专家提醒:正确的坐姿是腰背挺直,含胸收腹,两腿平放,小腿与大腿呈90度角,坐在椅子正中间,也可稍向前倾,但上半身别向左右两边倒。家里最好选择质地偏硬的沙发,坐上去不会一下子就陷进去,休息时腰后最好加个靠枕,让其支撑住后腰,利于腰椎放松。

4.低头玩手机。人们低头使用手机时,颈椎往往承受着更重的头部重量,同时肩颈过度紧绷,腰椎负担加大。成为“低头族”后,仅需短短5年,肩颈肌肉酸痛、腰酸背痛、颈椎病等症状就会找上门来。长时间伏案工作、用电脑的人也会遇到这些问题。   

专家提醒:低头看手机不应超过15分钟,最好保持手机与视线齐平或稍低,头部保持直立,不要含胸驼背。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养成工作1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的习惯,双手抱住后脑向后仰头四五下,搭配扩胸、耸肩动作,有很好的放松效果。

 

5.趴着午睡。许多上班族习惯中午趴在桌子上打盹,这不利于颈椎保持生理弧度,可能导致颈椎问题。有背痛或颈痛的人,尤其不能趴着睡,会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午休最好平躺,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可以坐在椅子上,在腰后垫个垫子,身体微微往后仰,简单休息一会儿即可。

6.稍息站立。站姿不仅影响形象,还与健康直接相关。很多人喜欢稍息站姿,把身体重心放在一条腿上,短时间可以放松身体,长时间如此,还会因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导致骨盆歪曲、脊柱弯曲,出现腰背疼痛。   

专家提醒:应注意保持正确站姿,做到挺胸、抬头、双臂自然下垂,让全身重量均匀分布在两条腿上,利于骨骼舒展和呼吸通畅。

7.跷二郎腿。如果总是跷二郎腿,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酸疼,还可能出现肌肉劳损,还易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引起脊柱变形,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慢性腰背疼痛。   

专家提醒:保持正确坐姿,尽量不要跷二郎腿。如果一时改不了,每次跷腿别超过10分钟。

8.头和肩夹着手机打电话。有些人工作繁忙时,习惯将电话夹在头和脖子之间。殊不知,颈椎向一侧过度用力,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和过度疲劳,造成脖子酸胀、疼痛,埋下颈椎病的隐患。   

专家提醒:接电话时最好手持电话,每隔几分钟两手交替,避免一侧肌肉过度紧绷。

9.直膝提重物。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闪腰”的经历,临床上叫做急性腰部扭伤。有时一个不良姿势,就容易造成闪腰。直着膝盖、弯腰提重物时,不能有效发挥髋、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腰背筋膜、肌肉、韧带往往因为负担过重而受伤,也对腰椎不利。   

专家提醒: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使物体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让脊柱保持垂直状态,用腿部肌肉力量支撑身体缓慢站起来,避免突然用力。一旦闪腰,初期最好仰卧于质地较硬的床上休息,后期可配合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

 

 

 

 

■搞笑段子

◆高中有一个同学,姓敖名长存,还有一个哥哥叫敖文,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叫敖武,文武双全,多好。他沉思了一下说,小时候他是叫敖武,那时候淘气,每天到处跑着玩,每到饭点的时候他妈就得满村喊他……后来,名字就改了。

◆那年晚自习课看恐怖小说,正看到“一只手伸了过来”的时候,班主任偷偷的把手伸到我面前抢走了书。那一刹那,我尖叫着顺手抓个圆规扎了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老婆手机里存了一个叫“39M”的联系人,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谁,问她她也不说,让我很是怀疑。今天,这个“39M”终于打电话来了,只听老婆一接:“喂,三舅妈……”

■客服

◆《山东手机报鲁中版》订阅方式:移动彩信用户发送lzsjb到10658000订阅,频次:两次/天。

◆新闻及客服电话:0533-2270723,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

◆短信平台:编辑z+内容到106580007616

■鲁中网制作

■编辑:孔艳

■第1385期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