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前打出枪膛最后一颗子弹

来源:鲁中晨报-鲁中网

2019-04-03 14:57:00


王锐

记者 蒲泫奇 通讯员 江秀文

  王锐,原名王有才,字秀挺。1913年9月生于博山县洪山口村。1937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 年2月参加革命。1942年11月,王锐在沂水县对崮峪突围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9岁。生前任鲁中军区二军分区一团政治委员。

  两度求学,习得进步思想

  1926年春,王锐就读于博山县南博山镇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只有13岁的王锐,自幼聪明好学,虽不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但他确实是学而不忘,而且学必学懂、学通。学校每逢期考,他定取前3名,被人们称为“八大学士”之一。

  1926年,王锐考取了山东青州第十中学。次年因家境贫困,便中途退学到蒙阴县鲁村高级小学任教。每逢他给学生上课,讲解精辟,风趣横生,学生往往听得入迷。而且任教期间,积极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颇受校长青睐和学生的爱戴。后因王锐思想进步,言词过激,引起了地方当局的注意。为了安全起见,王锐离开学校回到青州第十中学复学就读。

  二次求学的王锐在学校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在茫茫夜色中看到了曙光。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游行活动,不畏强暴,冲锋在前。“九·一八”事变后的12月10日,全省中等以上学校一律提前放假,王锐被迫回到了家乡。

  放下笔杆拿枪杆

  1938 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博山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第一大队正式成立。王锐闻讯,当即“脱下长衫换短装”,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第一大队任中队长,投身于抗日武装洪流之中,成了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

  1938年秋,我党为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王锐奉命带领部队回到四支队。1939年,我四支队整编,王锐同志任一团一营教导员,后调任一旅四团政治处主任(后改为四旅十一团)。他担任政治处主任不久,便显示出了政治工作水平和军事上的组织指挥才能。由于王锐同志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办法,提高了部队的素质,十一团成了鲁中山区一支敢打敢拼的主力部队。

  王锐同志待人和气,平易近人,每次战斗前都是亲自为部队做战前动员。他慷慨激昂的言辞和拳拳报国之心,在每个战士心中点燃了复仇的怒火。我党我军的思想工作通过王锐同志创造性的贯彻实施,在十一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一团不仅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政治素质在当时的鲁中军区也是屈指可数。

  1942年2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身为团政委的王锐同志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这两篇文章。他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讲给二军分区一团全团的营连干部听,对营连干部进行辅导。一团的整风运动学习,不仅带动了整个二军分区的学习,三军分区和其他军分区的同志也派人到二军分区一团听王锐同志作整风学习报告。

  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1942年10月26日,日寇第三十二、三十五、三十九师团各一部,第五、六混成旅及伪军二十一、二十二团和省伪警备第一支队,共计15000余人,开始分11路“扫荡”我沂蒙山区根据地。日寇这次大规模的“拉网合围”,在大炮数十门、飞机7架和大量骑兵配合下,突然向我驻地围来。

  11月1日约10点30分,正东正西和西北方向均发现了敌人,正南面日寇骑兵也在向我推进,鱼网式的从四面八方向我占领的对崮山压缩前进。面对十倍于我、蜂拥而上的日伪军,情况紧张万分。

  战斗一打响就非常激烈,中午12点半,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我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打退,山坡上留下了一堆堆黄色的尸体。

  下午3点,日寇集中炮火向我坚守的东北和东南两阵地猛烈轰击,企图从这两个方向突破我防御阵地。

  东南角上,敌人用重炮、毒瓦斯,轮番向我阵地攻击。一颗炮弹落在了政委王锐同志的身旁,弹片射进了他的胸膛,王锐同志壮烈牺牲。他在牺牲前的一刹那,左手按住受伤的胸口,紧握匣子枪的右手向山坡下蠢动的敌人射出了他枪膛里最后一颗子弹。紧接着政治处主任张圣符同志也光荣牺牲。

  在这次突围战中,我一团与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一天,消灭600余敌人,掩护了省委、山纵和二地委机关的安全转移,日寇“拉网合围”的阴谋彻底失败。

  对崮峪突围战后,省委、山东纵队司令部和二地委机关,为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李竹和、王锐、刘毓泉、张圣符等革命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